在2017年5月,阿里山樂野部落洋溢著一片喜氣。這天,是鄒族青年Pasuya和漢人林名遠的大婚之日,他們身穿傳統服飾,循著古禮備好豬肉、美酒和米糕,盛情款待親友,重現近代難能可見的鄒族傳統婚禮。

 

鄒族受外來文化影響程度深,加上許多族人屬於教會信仰,多數皆採用西方教會形式成婚,部落已有數十年不見傳統婚禮儀式。信奉天主教的Pasuya,原先也預計在教會結婚,但因女方以傳統閩南儀式訂婚,林名遠的父母便提議,不如結婚也用鄒族傳統方式進行,「我的父母有這樣的想法,我覺得超棒的!」林名遠開心地說。

 

 

做工又送禮

送到心坎裡

 

年輕的兩人對鄒族傳統禮俗認識有限,在收到父母提議後,便向母社特富野部落領袖汪義福請教。汪義福分享,鄒族以前有「搶婚」的習俗,因過去婚姻多憑父母之命,家長看到適合的對象,便會派家族男丁把女方搶回家;若女方另有情投意合的對象時,該男性也會加入競爭。

 

但想順利成婚,可沒這麼簡單。婚前,男方需在白天到女方家義務做工,從事墾荒、打雜等勞力工作,好讓岳父了解男生的能力與態度,「簡單來說就像婚前考核。」汪義福說,做工時間短則2、3年,長則會到10年,像他爺爺就在女方家工作7年後才結婚。但這些習俗在日本殖民時就漸漸消失,到汪義福這代已經沒有搶婚或義務做工的習慣了。

 

過去鄒族在提親時,男方會帶著酒和豬肉等食物登門拜訪,「講親事的過程,女方家長態度越兇,代表事情越容易成功,有時甚至還會象徵性捶打男方家長,這時男方絕對不能還手,否則親事就告吹了。」汪義福還記得,以前曾有親戚不小心回手,結果婚事果真破局。

 

而結婚當天,男方需要準備米糕、豬肉和自釀的酒,送給女方當禮物,分量依個人誠意。但豬肉能給一整隻豬是最好,女方會再回送半隻,並且將禮品分享給現場觀禮的親友,讓大家能共同參與、祝福新人。

 

這些結婚必備的食材,蘊藏許多涵義。像是香蕉、地瓜、木薯等食材,皆能製成米糕,但結婚時的米糕一定要用純糯米,因糯米黏稠的特性,象徵把新人牢牢地黏在一起。而過去,主要供應生活飲食的小米若有餘,才能用來釀米酒,將珍貴的米酒贈予女方,更是代表重視對方的心意。

 

新郎帶著聘禮到女方家,拜祖先、吃湯圓、丟摺扇,每樣習俗都不可少。

 

祝禱宴客

眾人祝福讓婚禮更圓滿

 

鄒族傳統婚禮最重要的儀式,就是邀請家族或部落裡的長輩,以母語敬天地與祖先,來為新人祈福。Pasuya和林名遠請到汪義福擔當這項祝禱大任,Pasuya認為這是婚禮最有意義的部分,「不只有家人祝賀,連特富野的大家長也到現場祝福,還幫忙告訴祖先家裡有喜,請祖先一同參與。如果是教會婚禮,就不會有這段過程了。」

 

由於以前鄒族女性負責務農,結婚時女方母親會為新娘準備一把小米穗和小鋤頭,在祝禱儀式結束後,由家長牽著新娘到外頭撒種,象徵農事豐收,也有多子多孫的意味;撒種後,再以小鋤頭翻土,表示入門後就要擔負起生產等辛勤的勞力工作。而男方則是需為新郎準備獵刀,代表肩負上山打獵,以及守衛族群等重任。

 

所有儀式完成後,就開始張羅宴客。傳統慶祝大喜之日,新婚家族在家裡需不停地備餐、供應食物,讓進門的人都能沾到喜氣。宴席有時維持2、3天,有的甚至長達1個月,「結婚儀式通常很短,但吃倒是可以吃很久。」汪義福笑著說。

 

新郎背新娘,象徵新郎足夠強壯,能夠扛起家庭責任。

 

習俗樣樣來

當範本給參考

 

鄒漢通婚,讓雙方參與彼此的婚禮文化,也留下新奇的經驗。「鄒族跟閩南人的婚禮真的天差地遠!閩南還分成大聘、小聘,兩方要準備的東西百百種,還有很多細節流程要走,每次想到這個都覺得頭大。」雖然過程繁雜,但回想起往事,Pasuya仍露出微笑。

 

林名遠的父母也認為,能有機會深入認識鄒族古禮相當可貴。談起當時家人對婚禮的未知感,林名遠笑說:「當我要和鄒族人結婚、進到原住民家庭時,我們家是滿緊張的,但同時也很想知道傳統鄒族婚禮到底長什麼樣子。」

 

其實,不僅是外人大開眼界,就連許多年輕的部落族人也沒見過傳統婚禮。Pasuya把這場婚禮當成示範,「讓其他人知道我們保有傳統婚禮的形式,之後結婚就多一種選擇。」

 

而自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的林名遠,長期投入原住民主題、拍攝族群相關的紀錄片。他把握這次婚禮難得的機會,找來研究所學弟協助拍攝,記錄整個婚禮過程。「近代已經沒有人採用傳統婚禮的形式,這些影像以後可能成為重要研究資產,讓大家透過我的婚禮看到一些族群符碼,認識鄒族傳統古禮的容貌。」林名遠語重心長地說道。

 

部落長輩備好小米串與糯米糕,給予新人祝福。

 

核心精神

傳達真諦

 

面對多數年輕人傾向化繁為簡,汪義福坦言,其實鄒族傳統婚禮規矩不多,也沒有太大禁忌,只是以前需要義務做工,時間就會拉很長,「要結婚很簡單,但成就一段婚姻就顯得非常遙遠。」

 

進入婚姻生活已3年,林名遠認為鄒族對婚姻的忠誠跟專注,正是倚賴這繁瑣且漫長的過程,「有時我們受西方價值觀影響,可能覺得婚姻很速食。但傳統婚禮習俗在告訴男女雙方,結婚不是隨便的事,需要長時間磨練,這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

 

原住民族群受社會變革影響劇烈,傳統快速流失,「這個快速是我們根本還沒有接觸到以前古老的東西,就被迫現代化了,導致年輕一代對文化脈絡的理解是有斷層的。」林名遠透露,如果以後自己的小孩想結婚,也會鼓勵他們遵循古禮,「即使有些古禮消失,也要讓孩子們知道為什麼改變。」

 

雖然有些傳統習俗已不復見,但汪義福仍樂觀看待,「文化本來就會隨著時代觀念不同而有變化,不可能永遠照千百年前的方式來做,只要不影響部落祭儀的核心精神,年輕人要用什麼方式結婚,讓他們自己決定就好。」 

 

現在已是鄒族媳婦的林名遠,接下來還要學習更多鄒族傳統禮俗和語言,「原住民是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可以跟著他們學習是很有意義的事。每次當我和先生走在山林裡,聽他介紹動植物時,你會發現他們真的很了解臺灣的環境,也讓我對生活在這片土地感到很踏實。」婚禮只是個開始,透過他們的眼睛,未來會看到更多原住民族珍貴的祭儀文化和價值。

 

結婚的每一環節都具有象徵意義,新娘翻土代表願意為家庭付出,雙方婚後也將一起為生活努力。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