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文化復振工作完美體現這4個字的精髓。青年返鄉不僅需要適應部落生活、學習族群文化知識,並找到與長輩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須思考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文化保存與傳承的策略及可能。
為論文返鄉,這世道可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原住民青年返鄉有很多原因,而為了研究論文回部落找題目則是其中一種。臺灣社會高等教育已普及化,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繼續升學上研究所,就必須做研究、寫論文。在對自身族群文化認識淺薄的狀況下,加上學業需求,回鄉找答解成了最佳選擇。
年輕人回到部落面臨的最大困難往往是與族人的磨合。在早期原住民族與漢人社會接觸時,經常遭到蒙騙而流失土地資源,使得族人對外來者有較強烈的防備心。但長輩對年輕人回來學習文化知識也相當樂見,該如何取得長輩的信任,就是各位孩子們需要下苦功的地方了。
找出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方法
學海無涯,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系統龐大且複雜,尤其自然環境散發著迷人的吸引力,讓人一頭栽進去後就無法自拔!
同樣有感於文化學習與傳承工作的困難,但年輕人有更多辦法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認識到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識後,青年往往會成立工作室、社團法人等,偕同部落長輩舉辦活動、體驗營,邀請社會大眾參與,藉此傳遞族群文化的價值,部落青年也能從過程中習得文化技藝。
言語會消逝,但文字永流傳
發行雜誌、刊物,除了具有資訊傳遞的功能,也能夠凝聚族群意識。原住民族自辦刊物的首例為1983年的《高山青》,後續還出現《為山地而歌》、《原報》、《獵人文化》、《原聲報》等,內容多在探討原住民社會議題,並提供族人發聲舞臺。但……辦雜誌一定要這麼嚴肅嗎?《952 VAZAY TAMO》告訴你,duck不必!
《952 VAZAY TAMO》由在蘭嶼相遇的6位青年創辦,以輕鬆趣味又接地氣的方式,讓大眾認識蘭嶼原住民族的海島文化。雖然出版界有句名言:「如果想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但從《952 VAZAY TAMO》及《原視界》(小聲)從上述種種雜誌刊物發酵出的能量可以知道,文字的力量不容小覷。
觀光的利弊由我們定義
雖然觀光化為部落帶來衝擊,但隨著近年觀光模式轉型朝向生態觀光、體驗式的遊程,部落發展也出現轉機,開始出現「以觀光帶動文化與產業」的回響。
像是臺東南竹湖部落推動部落漫遊行程,帶領遊客探索潮間帶;都蘭部落推出海邊生活遊程,讓參與者學習原住民與海共生、共存的方式。另一方面,深度慢遊的型態興起後,族人也化身導覽員,引導民眾理解族群真實的生活樣態。例如在蘭嶼參加導覽體驗活動,便能親身走進地下屋,聽族人分享他們的生活情境;或是由族人親自帶你入海,認識蘭嶼海域的生態環境。
觀光業是一把雙面刃,而如今旅遊浪潮已勢不可擋,原住民也正轉變思維,思考如何從觀光產業中營造發展機會、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