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開原視界 - 部落sowalen
  2. 走過八八風災 十年後 我們一起回家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原視界 2019-09-14

上圖:八八風災來襲前,南沙魯部落的樣貌。

2009年的父親節,一場狂風暴雨向臺灣席捲而來,莫拉克颱風造成各地滿目瘡痍,有人失去了家,還有人失去的,是永遠也喚不回的摯愛生命。10年過去了,當初受災的部落族人,還好嗎?

 

往高雄市甲仙區探去,小林村就在不遠處。對小林部落族人而言,莫拉克風災永遠是生命中難忘與傷痛的印記。當時,從山崩到土石淹沒村落僅僅只有110秒,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讓181個家庭破碎, 491人就此「失蹤」。

 

原本的家成為一片泥濘黃土,揪痛了遺存下來的小林部落族人的心,也讓不少在外打拼的族人,選擇返鄉為自己的部落奉獻。不管是家園的重建、文化的復振或是部落產業的推動,族人們不懈怠地努力,希望可以將新的居所打造成跟心中小林部落老家一樣的味道。

 

依據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統計,全臺總共興建43處基地、3,559間永久屋。部落族人有的移居他鄉,有的離村不離鄉;然而,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重新適應與調整生活是族人面對的第一關。

 

政府在阿里山下觸口逐鹿社區興建永久屋,希望族人能在相對安全的位址久居。但對族人而言,在全新的環境生活,仍是難以適應的一大挑戰。

 

人在

家就在

 

今年7月初,屏東縣政府召開八八風災檢討會,部落居民提出超過20個提案,意味著有20個問題需要解決。永久屋土地能否私有化?永久屋基地能否擴建?最終,他們也提出:「當初認定安全堪虞的地區,能不能再重啟安全評估?」回到舊部落生活,仍是在族人心中盤旋的冀望。

 

順著楠梓仙溪而上的那瑪夏區南沙魯里,八八風災所留下的痕跡至今都還清晰可見。南沙魯里被政府認為安全堪虞,多數族人在災後別無選擇,只能遷居到政府和民間團體籌建的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但遷入永久屋等同於放棄山上戶籍,因此也有部分族人堅持回到宛如廢墟的部落重新開始生活。

 

回到南沙魯里的族人雖然不多,但他們成功爭取到基礎公共建設並自行接水,維持部落的生活機能。如今,部落當時的慘況已不復見,雖然也看不到過去熱鬧的部落景象,但留在南沙魯的族人仍努力的在這裡工作、生活。對他們而言,部落就是家園,而只要部落還有人在,家就還在。一如南沙魯部落族人李惠民所言:「只要我們守在這裡,南沙魯的族人就有家可以回來。」

 

要回到小林部落,必須先涉水走過這段族人小時候經常遊玩的溪流。

 

找尋

穩定的力量

 

拉冷冷橋,是臺東八八災修工程的最後一段,也是嘉蘭部落和對面的拉冷冷聚落重要的聯絡道路。在這座橋完工之前,族人有4年的時間,都必須繞著山路,多花1個多小時才能夠下山辦事。但現在,嘉蘭部落得以重新出發,他們以部落族人熟悉的農業,積極發展生態及文化觀光,重新走出屬於嘉蘭部落自己的路。

 

帶著遊客走訪部落,從遊客中心了解部落家族的故事,再到部落文化廣場認識排灣族的傳統建築,接著回到家屋享用部落友善耕作製成的食物。部落內的產銷班、工坊、民宿等店家連成一氣,要讓來訪的人們看到,嘉蘭,已經重新昂然挺立。

 

嘉蘭部落族人將部落重建、發展部落觀光,向遊客訴說部落的故事,分享農事生活。

 

山頭的另一端,當時被近一年份的大雨重創的阿里山各部落,雖然歷經撤離、遷村、面對生活的適應與挑戰,然而他們不曾忘卻祖靈地,依舊邁著步伐,迢迢回到故鄉整修重建。鄒族人回到被洪水破壞的達娜伊谷,從零開始整頓、復育,如今鲴魚翻身閃動銀白色光芒,佈滿在清澈的溪底。鲴魚回來了,一如他們的心,永遠未曾離去。

 


LiMA新聞世界 

每週五晚間21:00首播

「LiMA」是南島語族的共同詞彙,也是數字「五」的意思。

以原住民主體出發的深度電視新聞專題節目,追蹤報導原住民族關切的公共議題,關心當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現象,掌握原住民社會的脈動,勾勒未來原住民族社會發展的願景,提供政府決策和社會討論的關鍵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