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Plutut: Qlhangi gaya dgiyaq 交棒──入山請注意
Plutut:Qlhangi gaya dgiyaq 交棒──入山請注意
插畫╱林家棟
敬告遊客 為避免外來登山客不熟悉原住民族文化,而誤以刻板印象或錯誤觀念設想族群狀態,本刊邀請多位山林領域之佼佼者,介紹山林賦予我們的生態資源,以及原住民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請民眾務必詳細閱讀,內容精彩,錯過可惜。 迷途時請勿慌張,本刊將一直與您同在,並持續指引您深入挖掘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學習以不同視角看待山林之美。期待本旅程結束後,您能獲得新的視野與能量,一起攜手讓更多人看見臺灣原住民族。 原視界
太魯閣弓箭製作 鍾德榮
文╱陳怡如 攝影╱林靜怡
從退伍後跟著祖父學做弓箭,鍾德榮娓娓道來弓箭製作的步驟,每一個細節都蘊含祖先的智慧。在越來越少族人會做弓箭的年代,他的手藝更顯珍貴。
銅門部落女獵人 Mi Mi
文╱陳怡如 攝影╱林靜怡
太魯閣族的Mi Mi,是原住民族中少數領有政府核發「獵人證」的女獵人。他將狩獵視為結合技術、智慧與藝術的神聖工作,堅定傳承屬於獵人的榮耀。
森林的守護者 陳美燕
文╱劉禮碩 攝影╱林靜怡
俗稱「巡山員」的森林護管員,掌管山林內大小事務,即使工作繁雜,來自臺北的阿美族人陳美燕仍每天保持熱情與動力,維護森林環境,因為他早已把花蓮這片土地視為自己的家。
山林領路的勇者 布農卡里布灣企業社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布農卡里布灣登山隊
有一群人肩負沉重行囊,在奇險的山林路徑,步履艱辛地往上攀爬。他們是許多山友完成登山夢的推手,也是協助山林修繕和學術研究的無名英雄,他們有個正式名稱「高山協作員」,但外界多喚他們為「背工」。
採集超過3萬種植物的獵人 洪信介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洪信介
擁有四分之一原住民族血統的「植物獵人」洪信介,日復一日、隻身一人穿梭於高山密林,只為了讓每一株花草都能留下紀錄,不被環境與時間淹沒。
生態知識解密 植物怎麼那麼有用!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長年與自然環境共生,原住民族發展出一套生態智慧,不論是面對氣候變化、動物習性或植物利用等方面,皆有相應的山林知識與之共存。尤其昔日物資並不如現代社會豐饒,植物資源的應用便在先民生活中發揮重要功能,舉凡食、衣、住、醫療、信仰等,都可發現植物無所不在。
物件看歷史 近山生活不容易!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近年來,民眾越來越喜愛親近自然,露營遂成為現代的流行風潮,經常可見人人帶著大包小包的裝備,上山體驗與自然為伍的樂趣。但真正與自然共處,不需要借助外來的工具,一切生活所需都蘊藏在山林之中,一起來尋找前人留下的大祕寶吧!
Plutut:Qlhangi gaya dgiyaq 交棒──入山請注意
插畫╱林家棟
入山須知 近年國內登山人口快速成長,山域意外或山難事件也頻繁發生,但我們不應因此打擊民眾信心,故本刊誠實報導原住民族返鄉困境及狩獵爭議,盼大眾能理解族群處境,勿以錯誤的想像認定青年洄游與文化復振之美好。 本次入山路線多元,沿途景緻獨特宜人,民眾可依自身體力選擇合適路線,建議勿擅自離開山徑,避免迷途。閱讀時切記勿太過投入而久坐不動,除了易造成眼睛疲勞,也會引來蚊蟲叮咬。本刊祝您有個美好的旅程。 原視界
臺灣原住民獵人的縮影 Talum Suqluman案件
文╱Savungaz Valincinan 插畫╱林家棟
Talum Suqluman是一位在傳統部落生活的布農族人,在2013年的某一天,他90多歲的母親想吃山肉,他一如往常拿起獵槍和裝備,走進他熟悉的山林。在山林的祝福下,他帶著兩隻獵物下山,卻遭埋伏在山下的警察攔下。這些警察埋伏的用意不是為了抓獵人,而是盜伐林木的山老鼠。警察請他不必擔心,只要到警局簽名就好,但沒想到這簽名的結果,居然是法院判決3年6個月的重刑。 ...
不向現實妥協的老青年 kui tjuzingla
文╱郭柏均 攝影╱蔡宗昇 照片提供╱萬安村青年會
返鄉復振文化也曾幾度遭遇挫敗,但kui tjuzingla從現實中思考轉化傳統的方式,在回應當代需求之際也保留族群精神,帶領年輕一輩找到部落出路。
復育生態的社造人 Awi Sapu
文╱劉禮碩 攝影╱黃建彬
家與土地,是原住民文化產生的空間及場域。憑藉家屋的復振,Awi Sapu帶領族人找回自己的驕傲,更有自信地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1
2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