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Kahna mapansuhsuh 交棒──遷移後再一次長出根

交棒──遷移後再一次生根 Kahna mapansuhsuh
攝影╱黃建彬
部落、都市、都市、部落……既是布農也是泰雅的Ispalakan Umav,從小即在城市與部落間不斷遷移與穿梭。這次,他來到曾經從達邦部落移居新美部落的鄒族社群,這裡的青年voyu e tosk??在都市完成學業後,毅然決定返鄉,開始說起母語、實踐族群文化,也自主恢復族語姓名。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發生碰撞,滋養了來訪的旅人,也為原住民青年世代的勇氣發酵。
跟Umav一起來點鄒式生活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我的名字是Umav,全名是Ispalakan Umav,我繼承祖母的名字,在身分證上恢復使用族語姓名已經有十幾年。我是布農爸爸的女兒,也是泰雅媽媽的孩子,我的父母來自不同族群,家鄉也距離很遠。從小到大我住過很多地方,搬家很多次;除了原鄉,我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都市生活。我是部落青年,也是都市原住民,或許有時候我也什麼都不是,取決於我被哪裡的人記得或認同著。......
新美部落 雲霧繚繞的鄒族烏托邦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從山腳下的臺18線出發,蜿蜒的山路在各式以阿里山為名的特產店、招牌號誌中展開,這是遊客們雀躍上山的路徑,也是百年前鄒族人從平地往山上的遷徙之路。......
狩獵與釀酒 山林孕育的傳統生活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山林和溪流延續鄒族命脈,文化和秩序也相依形成。每逢特殊時節男人上山打獵,女人便會在家釀酒,慰勞在外辛苦打拼的男人們。
非典型都青 從一次次搬遷建立認同感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穿梭在部落與都市的成長經驗如何形塑你的認同? 以部落來說,我住過布農族、賽德克族部落,不過待最久的是鄒族和布農族混居的久美部落。...
抓獵物與復育農作物 鄒族人有一套!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狩獵、農耕、捕魚,都是原住民多元食物來源,從有形工具到無形文化展現,體現出鄒族人的山林智慧及生活倫理。
部落生活經驗比對 觀察從不停歇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認識文化過程,老師談了很多遷移歷史,也請你分享布農的故事? 布農族神話傳說認為我們發源地是玉山,當初有5個兄弟分頭遷移......
獸皮、木頭與竹子 不同年代的手作日常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從鄒族特有的鞣皮工藝,到農具與童玩,鄒族從山林取材,不同的手作種類成為新的部落特色,成為向外來者傳遞文化的媒介。
截然不同的部落與平地生活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過去有手作經驗嗎?今天手作課程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 我不是很會做手工的人,手很粗,只有用木頭材料包組成飛鼠,很簡單黏一黏的那種。主要是因為我做手工的耐心很少,所以沒那麼擅長,只有畫畫是我可以做很久的事情。......
交棒──遷移後再一次生根 Kahna mapansuhsuh 
攝影╱黃建彬
我們知道原住民至少分成9族,因為有九族文化村......再更厲害一點的,知道現在國家法定的原住民族有16族;會進一步關心族群議題的人曉得,西拉雅族人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在今年10月底宣告,平埔族群得以向政府機關申請族群認定。但平埔族群有多少族別?分布在哪些地方?這些可能住在你我身邊的人,我們卻一點也不了解。 生活在埔里愛蘭地區的巴宰族,是中部平埔族群其中一支。臺灣漫畫家Adoor帶著「平埔族群≒漢人」的想像進到巴宰原鄉,結識一群巴宰族人、吃了一頓巴宰大餐、聽了一場巴宰歷史故事,這才發現原來「平埔族群≠漢人」啊!
Adoor 走進認識巴宰的大門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在臺北成長過程,我的國小同學、過去打工的同事是原住民,這個身分他們如果不開口說,其實我也不會知道。而近年自身關注議題轉為國家之生成後,為了探詢傳統領域議題,開始接觸凱道上的原住民族倡議團體,也把其中事件畫成短篇,刊登在漫畫雜誌《CCC創作集》。......
埔里愛蘭巴宰族之全員復振中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巴宰族(Pazeh)為中部平埔族群其中一支,最早定居於現臺中豐原、大安、苗栗鯉魚潭一帶,自主的生活在歷經鄭氏與清朝政權治理後,土地漸漸流失、不敷族群使用,於1823年大舉往現今南投埔里愛蘭一帶移居,落腳生活。因居住在平地地區,長期與漢人交涉、通婚,族群主體性受到主流漢民族同化,語言與文化也漸漸流失隱沒。......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