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面故事
  2. Plutut: Qlhangi gaya dgiyaq 交棒──入山請注意
  3. 山林領路的勇者 布農卡里布灣企業社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布農卡里布灣登山隊


原視界 2021-09-30

有一群人肩負沉重行囊,在奇險的山林路徑,步履艱辛地往上攀爬。他們是許多山友完成登山夢的推手,也是協助山林修繕和學術研究的無名英雄,他們有個正式名稱「高山協作員」,但外界多喚他們為「背工」。

 

南投信義鄉是全臺灣擁有最多高山協作員的地方,散居中央山脈兩側的布農族,因居住環境與高山毗鄰,熟悉山林的優勢讓他們更容易勝任這份工作。望鄉部落的全蔣清,今年53歲,在35歲時踏入登山協作一行,更擔任節目《MIT台灣誌》嚮導長達15年。

 

全蔣清從國小六年級開始跟著父親上山打獵,對山林並不陌生。退伍後一直待在部落務農。「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長怎樣。」他笑著分享,當初因為農產品跌價只好另尋出路,「那時沒錢買農藥,快撐不下去,剛好有人介紹我去當背工,才有現在的卡里布灣。」

 

高山協作員經年累月與山林並行,培養出超群的體能與山林知識。

 

即使是體力活,

也能靠服務提升價值

 

「以前就是做別人的工人,他們會把裝備丟在地上,要你全部背上去,重量都沒有上限。」全蔣清仍記得,打包後超過40、50公斤是家常便飯,而且薪資也沒有公定價,「一天大概有2,500元,好一點會有3,000到3,500元,但公司還會再抽500元。」協作員不只要負重,還要負責找水、紮營、炊煮,偶爾更得兼作嚮導,工作繁雜卻沒有保障,受傷也是自行負責。全蔣清無奈地說,「工作不好找,只能硬著頭皮做。」

 

做了幾年,全蔣清想要改變背工生態,在2012年創立「布農卡里布灣企業社」,明定規矩,創下許多業界首例。例如,他率先喊出行囊重量上限25公斤,每多1公斤加收200元;薪水調漲為一天4,000元,且公司不抽成,並幫協作員加保意外險和勞健保。

 

「一開始漲價,大家都說我死定了、撐不久,但我們用服務讓別人知道,我們值這個價錢。」全蔣清舉例,像是經過地勢險峻的地方,我們會注意客人的安全,而且還有「隨隊背工」,全程陪在身邊,「對客人來說,差一點錢無所謂,但服務態度會贏過一切。」去年,全蔣清又將薪資調漲到單日5,000元,已是業界最高水準。

 

張秦豪(左)與谷豐年年紀雖輕,高山協作經驗卻相當豐富。

 

身體要養好,

再一趟趟鍛鍊體力

 

除了商業登山,像是高山工程、步道養護、修建山屋、學術研究、影片拍攝等,都需要高山協作員將建材、設備、儀器等物品背上山,可說是臺灣建立高山環境與取得山林知識的幕後功臣。

 

卡里布灣企業社目前成員共41人,布農族占6成,泰雅族約3成,也有女性及非原住民成員。全蔣清表示,這行沒有什麼門檻,只要身心健全、體格強壯,加入後就隨隊出發,「第一次由前輩帶著認識路線、學習專業知識,之後就放他們自己結伴帶隊。」

 

雖然門檻不高,但挑戰卻不少,首先要克服的關卡就是負重。今年24歲、資歷5年的協作員張秦豪回憶,「第一次上山就得背這麼重,看前輩好像很輕鬆,怎麼我都跟不上?」去年剛入行的谷豐年接著說:「像我第一次出任務,秦豪在我後面唱歌,我已經很累了,他怎麼還有那麼多力氣!」他們分享背重物要把重量集中在中上位置,頭帶負擔7成,肩帶3成,雖然有訣竅,但體力也是從一趟趟任務鍛鍊而成。

 

登山旺季大約落在3至11月,協作員一個月有25天都在山上,體力耗費極大。全蔣清笑說:「回家就像一場遊戲一場夢,才剛下山,隔天凌晨又上山了。」在高山工作,體力跟身體狀況都得調整到最好,全蔣清記得有次出發前,他有些微感冒症狀,一到山上高山症發作,還引起肺水腫、腦水腫,趕緊呼叫直升機救援,最後在加護病房待了5天,「身體狀況不好,上山都是冒著生命危險。」

 

性格開朗的乖乖,總是活潑好動地兜來繞去。

 

危險無所不在,

全憑意志力在爬山

 

除了體能負荷高,險要的登山路線也是一大挑戰。像是《MIT台灣誌》有次拍攝中央山脈大縱走,行走路徑全憑協作員開闢,還得克服迷路和水源問題,團隊整整走了28天才完成拍攝。全蔣清分享,這趟任務只規畫一次補給,所有東西都得背在身上,每個協作員身負至少50公斤,「那時候還年輕、體力好,就像是打不死的蟑螂!」

 

谷豐年第一次出團也是震撼教育,當時行經北二段O型縱走,途經一處斷崖無路可走,只能擺盪過去,「我第一趟就嚇到了!原來做這行這麼可怕,後來下山一直想,我可以不要做了嗎!」但這些都比不上最可怕的大魔王──瞬息萬變的天氣。全蔣清表示,「如果隊員發生山難,一定是天氣不好,我們這時候也非常脆弱,走三步、退一步,後面推、前面拉,都是用意志力在爬。」海拔3,000公尺上的風雨不比平地,有時秋冬季節的雨還會夾帶冰線,打在身上痛感是好幾倍。「那時候真的會覺得我在這邊幹什麼,走路走到懷疑人生。」張秦豪說道。

 

張秦豪記得,有次天氣不好,在爬南三段一處近90度的陡坡時,有隊員失足滑落200公尺,當下他想辦法將人往上背到稜線,等待直升機吊掛,「我本來以為他會死掉,好險有救起來。」在此之前,全蔣清也曾碰過領隊在同一地點摔死。

 

高山協作不僅辛苦、危險,淡季也得兼差苦撐。全蔣清坦言,許多族人學歷不高,大多從事勞務工作,「高山協作的薪資跟外面相比,至少多上一倍,拚老命也要做。」這群無名英雄,踩著艱辛的步伐,扛著進到山林賴以維生的食材與工具,也一肩撐起了臺灣的高山文化。

 

臺灣山區地形變化豐富, 若陡峭路徑碰上壞天氣, 會讓高山協作員吃足苦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