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眾越來越喜愛親近自然,露營遂成為現代的流行風潮,經常可見人人帶著大包小包的裝備,上山體驗與自然為伍的樂趣。但真正與自然共處,不需要借助外來的工具,一切生活所需都蘊藏在山林之中,一起來尋找前人留下的大祕寶吧! 

 

 

辨識環境特徵,培養直覺力

 

過去的自然環境並不像現在所見,處處有規劃好的路徑供民眾行走。當先民進到山林深處,四周滿是高大挺拔的樹木與奇花異草,要如何決定該往哪裡去呢?

代代與山林共生的原住民族,並不是天生即具備超群的方向感,只是他們因長時間待在野外,觀察力自然較為敏銳。像是2021年公共電視臺推出的史詩劇《斯卡羅》,因劇中族人後代阿杰進入山林就像迷路,於是琅嶠十八番社大股頭的女兒烏米娜,便教導他以綁樹葉指示方向的方式,暗示族人該往何處前進。

以當代生活為例,部落長輩帶領年輕族人初次入山,即會沿途告訴晚輩環境的特徵,像是看到大樹洞要轉彎、看到某樹種就要轉換方向等,雖然這對在平地生活的人可能難以理解,但當您長期處於該環境,自然就能培養出對周遭環境變化的機靈直覺。

➤此文為說明原住民族在自然環境衍生的生活方式,並非野外求生教學,若您受困野外且急需救援,以上經驗並不適用。

 

弓箭在手,勇氣無窮

 

在槍枝尚未傳入臺灣前,原住民族取材天然樹木如七里香等,較有彈性且不易斷裂的樹材製作弓箭。弓箭的用途除了打獵,也是過往重要的戰鬥工具,只是槍彈砲藥普及後,弓箭就漸漸消逝。

在傳統社會中,射箭的技藝十分重要,許多族群的成年祭儀會以射箭技術與成果,象徵男孩成年,未來將能保衛家園。且上山打獵及征戰的危險性極高,需要熟悉、了解自己的武器,因此每位獵人都得親自製作自己的弓箭,其他人都不得觸碰。

 

山裡的游牧民族,讓木材循環再生

 

木材是森林裡的珍貴資源,過去天氣寒冷且缺乏瓦斯,原住民族會在屋內烤火取暖,也會燒柴煮飯、煮水,每家每戶都必須準備足夠的木材,才能維持日常生活。除了燒火之用,木材也是原住民建造家屋、穀倉、工寮等重要材料喔!

正因生活處處倚賴木材,不能讓木材資源耗竭,原住民採取輪耕方式,會在固定範圍耕作、砍柴數年,再接著利用下一區塊,好讓土地休養生息、永續發展。

 

 

愛山、親山也護山

 

原住民的生活高度近山,隨著親山活動盛行,許多與山林相關的工作於焉而生。像是本期介紹的高山協作員,發揮「縱橫山場」的能力,帶領大眾翻山越嶺,即使在資源補給不便的山上,也能安然順利地度過。而當人類活動劇烈影響山林,我們也有森林護管員協助守護山區環境,為保育生態盡心盡力。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感」,正因山林並非一般大眾日常生活會接近的場域,故我們對山有著美好的想像,渴望探索山林秘境。當我們與山越來越近,更應該學會尊重環境,才能保持適當的距離以維持美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