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避免地,現代人想要回復傳統生活已難上加難,便利的網際網路、擺脫不了的塑膠製品、消費解決問題的觀念等林林總總的原因,讓我們在親近山林時卻有著無法消弭的隔閡。既然已經無法擺脫新科技與觀念的包圍,那不妨就帶著它們上山,看現代人順應時代變化,都帶了哪些東西上山吧!
新手入門要帶什麼裝備?網路上的懶人包看了嗎?行程安排都沒問題吧?上山很危險,一定要做足準備!
相較於其他運動,山上氣候變化快速及野外不確定因素多,使得登山活動的危險性較高。對於「機不在手,失能如我」的現代青年而言,若沒有做足功課便貿然上山,容易讓自己陷入危機四伏的環境卻不自知。因此,現代旅人傾向在行前上網搜尋前人的旅遊紀錄,挑選並安排最適合的旅遊行程,並帶足裝備、確認掌握地形與地勢狀況,才能平平安安出門,快快樂樂回家。
過去,資本主義擴張及外來文化強勢侵襲,原住民族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也丟失了自身文化。今日,本土意識日漸高漲,當代原住民青年開始有自覺地返鄉尋根,以建立對族群的文化認同與認識。
只是現代社會已不像過去能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部落必須發展產業,讓族人在部落得以生存,才能吸引青年返鄉扎根。因此,現在有許多原住民青年回到部落推動文化或觀光等產業,藉由挖掘地方特色,創造部落的經濟產值,同時找回部落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當代原住民青年大多曾經歷文化斷裂的困境,為了讓下一代弟弟妹妹不再重蹈覆轍,返鄉後仍有餘力的青年會推動文化復振,除了保留傳統文化精神,也藉此讓下一代培養自我認同。
17世紀,火槍隨著西方勢力進入臺灣,原住民族有的以貿易方式取得槍枝,有的則是在械鬥時從漢人手上奪得的戰利品。對比原住民族傳統使用的刀、矛與弓箭,火槍的攻擊性更高,漸漸成為重要的狩獵與戰鬥武器(主要用途為狩獵)。在日本殖民前,原住民族社會已普遍使用槍械,後來臺灣總督府為治理「蕃地」,強制沒收各社槍械,以控制蕃社。直到後續的國民政府與臺灣政權,也對原住民使用槍枝有諸多限制。
當人與人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化的融合與衝突在所難免。早期臺灣法律制度建立於「漢文化」及「西方文化」上,原住民族的生活慣習與族群傳統並未納入考量,以至於原住民族的行動往往被視為不合法行為,而須受到國家的制裁。像是狩獵、使用土地、砍伐或採集自然資源等,一個對原住民族習以為常的舉動,卻成為犯罪。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國家與人民對原住民族開始有更多的理解與尊重,不論是從法制或是互動交流等層面,都試圖突破固有的模式與觀念,打造更友善的環境。或許改變的速度不夠快,但相信我們仍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