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偕同磚窯廠老闆到Sado(砂荖部落)的礦場取土。取土地點是一片凹下去的窪地,Afo’說,「眼前的凹地是這幾十年來因為磚窯廠取土煉磚而挖空的,因此我們取的土會更接近地表,更黏、更純。」

*取土地點所有權屬於磚窯廠,老闆開放讓Afo’取製陶用的土。每次取土,Afo’都會邀請老闆一同出席。

 

 

在取土之前必須先祝禱,Afo’準備2杯米酒、3顆檳榔、3根菸,並以族語向天神、地神、山神、祖先說明我們的來意是要傳承祖先的智慧,請不要害我們。祝禱詞念完後,Afo’先以手指指尖沾酒,向3個方向輕點,接著點菸並夾在草葉上,過一會兒再將酒倒入土中。

 

 

祝禱完畢後才動鏟取土,僅取預計製陶的土量。將土裝袋後的回程,Afo’分給每個人1顆小石頭,叮嚀下山後邊唸自己的名字,邊說「我們要回去了」,再把石頭丟掉,「這樣山上的魂魄才不會一直跟著。」Afo’補充。

 

上一代是在Atomo(阿陶模部落)取土,從取土、曬乾、篩土到燒製,所有步驟都是Afo’家的田邊完成。後來改至Sado是因磚窯場開採,其土質更適合製陶。

 

 

取回來的土曬乾後會結成塊狀,要先將乾燥的土塊鋪平在地面,以鐵鎚逐一敲碎。以前沒有鐵鎚,是用河床的石頭敲擊,因此家家戶戶都有存放專門用來敲土塊的石頭喔!

 

 

土塊敲碎後,原先藏在土內的雜質顯露,通常是草根、落葉和貝殼等異物。挑雜質看似簡單卻非常耗時,若不在這個時候將異物挑出,捏製好的陶在加熱的過程會膨脹,雜質容易讓作品裂開,甚至波及到其他作品,因此要仔細處理。以前老人家會圍坐在一起挑土,當天沒挑完,隔天還會繼續。等挑完雜質、只剩下土的時候,再用篩子篩土,確保土質乾淨,留下最細緻的砂土。

*以前是用竹編的篩子。

 

挑雜質是唯一長輩們會讓小孩子參與的環節,Afo’記得小時候曾經幫忙過,但一旦挑完雜質,開始練土和捏製時,小孩子就會被趕到一邊。

 

再怎麼仔細過篩還是有漏網之魚,因此長輩們會同時做兩個器具,以防其中一個裂開。畢竟要是製陶失敗,接下來一整年都少了湯鍋,那可就不好了。

 

 

 

 

用篩子過篩後,接著是練土。在砂丘的尖端中間挖一個洞並注入水,水必須慢慢地加,不能過濕,要加多少水量完全是憑經驗,靠著手感受。砂土和水成泥塊狀,接著用手緩緩推揉,讓土團緊實。稍微緊實後,再用酒瓶捶打或上下拋擲土團,以達到光滑密實的狀態。

 

 

起初手掌容易黏滿泥塊碎屑,但在練土過程泥塊會逐漸成團,當土團的孔洞越來越小、摸起來完全不黏手,或是輕輕一摸土團表面細紋就能撫平時,表示練土完成,這些土團就能製陶。但若想要做更大型的作品,可以加入河裡的沙子,沙子會增加支撐性,能防止燒製過程的劇烈收縮,讓陶器更耐燒。

 

如果沒有要立刻捏製,土團可以放進夾鏈袋中保濕。Foday說明,這就像是養土,而且放一陣子的土團更好用,他平時也會練土當作備料。

*傳統是用香蕉葉包起來。

 

 

 

第一次的捏製,Afo’讓hewen從小東西「陶珠」做起。試做的陶珠約手指指節大小,形狀有紡錘、球型、長條,也可以把土包覆在葉梗上,利用葉梗的弧度做出帶有彎度的陶珠,自由發揮即可。這些陶珠可以串成項鍊、手環等裝飾品。

 

Afo'示範作品

 

從土團抓取適量的土,再用雙手手掌揉出想要的形狀,並以器具刻出圖紋。Afo’使用的器具如吸管、原子筆、竹籤、刮刀等,而Afo’也教了幾種傳統的阿美族圖紋——海浪、母愛、羽毛、和諧等,讓hewen刻在自己的陶珠上。
 

hewen練習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