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昨天的捏製練習,今天Afo’讓hewen製作體積更大的Atomo,這也是常見的生活用陶。準備的工具需要一只轉盤、托盤和鐵刷。

 

取出適量的土,並且上下拋擲土團,把空氣打出來。緊接著開始捏製,把土團放在手或轉盤上,右手的拇指壓入土團的中心,另外4隻手指扶在外壁,左手則一邊慢慢轉動轉盤。這個動作是要在土團中間製造凹洞,做成粗胚。

 

製陶前要確認指甲沒有過長,不然容易在土胚上留下痕跡。

 

接下來是陶器捏製的重點,用手指捏出一樣厚度的陶壁。先把底部的口徑寬度捏出,接著是壁面。這個動作的困難之處在於只能用手指和眼睛感受厚度,無法使用工具量測。如果厚度差太多,厚的地方會乾得比較慢,燒製後容易產生裂痕。為了避免厚薄不一致,Afo’的作法是捏到一定程度後,就將陶胚放到托盤上靜置一段時間。

 

Afo’稱這個動作叫「休息」。過去沒有鐵製托盤時,是放在香蕉葉上轉動唷。

 

Afo’的托盤也是太巴塱土製成的陶器,有吸水的功能。放置一會兒,讓托盤吸收土胚的水份、更加定型後,再觀察哪裡厚薄不均並捏勻,這個過程會持續好幾次。

 

確認陶壁厚度一致,接著將左手按在陶壺內裡,右手持木板拍打陶壺外壁,讓陶器經過拍打而更加緊實(也可以用石頭頂住陶器內裡)。最後的修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用指腹沾泥水,將細紋一一撫平;另一則是用鐵刷在陶器的圓口刷出紋路,接著鋪上一層土條,反覆用手和木板定型。

 

 

 

還有一種捏製法是「土條盤築」。先捏出底座,接著將土條一層層往上加,這種作法可以做出高度更高、弧度更有變化的陶器。

 

 

 

 

捏製完畢後可以用器具如木筆、刮刀、木刀等,刻出想要的圖紋,常見的圖紋有母愛、宇宙、海浪、和諧、羽毛、太陽等。如果要畫出連續的直線,則可以一手持木筆畫線,一手轉轉盤。

 

 

刻紋完畢,等陶器乾燥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送窯燒製。「如果陶器摸起來還涼涼的,就代表還沒乾燥,」Foday一邊將陶器貼到臉上,一邊補充:「陶器的乾濕是感覺得出來的,就像你可以分辨曬著的枕頭是否乾燥、可不可以收。」如果陶器含水量過高,燒製時會爆裂喔。

 

 

高溫與陶的對決

 

工作室以電窯燒製,作品擺好後開始調整溫度,Foday設定讓電窯在第一個小時達到100度,以蒸發掉陶器多餘的水氣,接下來會花9個小時達到最高溫1,050度,他認為這個溫度會讓陶器顏色最好看。到達最高溫後,電窯需要靜置48小時降溫,接著就可以開窯囉!

 

電窯的溫度設定沒有固定,需視當時的天氣、想要的色澤做調整。大致上雨天燒的色澤會比較潤,而燒製溫度越高,陶器的顏色也會越深。

 

hewen在自己做的陶杯底部刻上名字。

 

傳統燒陶是以草堆悶燒,在燒製前會先祭神,和取土一樣要向天神、地神、山神、祖先祈禱燒製順利。祈禱完畢開始布置燒製的場地,過往大多是在田邊空地,先向下挖坑,並一層一層依序鋪設稻草、稻殼、放作品,再鋪稻殼、箭竹、稻草、木頭,接著悶燒3天2夜,無時無刻都要有人顧火。由於燒製的過程會產生灰,落在陶器上會有燻黑的痕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