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飯,必須先做餐具;要去潮間帶採集,就得先編籃子!為了下午的採集行程,郭佩萱先在家屋用印度鞭藤製作籃子,下午就能裝入採集到的螺類、貝類。只是編籃子講求手感,這對「能動不能靜」的郭佩萱可是一大挑戰。

 

考驗手感與耐心的時刻

 

先挑6根藤對稱擺陣,再拿1根較細的藤,以一上一下交錯方式穿過底座6根藤。

 

手腳運用很重要,如果只靠手壓,不靠腳踩固定,藤的位置就會跑掉囉。

 

手上的細藤編完2圈為上下彼此交錯,但第3圈開始會和第2圈重複,原本6根藤的底座需要再加入1根,才能繼續上下交錯的格式。

 

當手上的細藤快沒空間編織,再取1根細藤與手上的細藤交疊續編。視要做的籃子大小,決定這步驟重複幾次;當底部大小差不多,就可以將底部立、挺起來,形成碗盤的圓弧狀再往上編織。

 

要收尾時,將底座的7根藤,先取1根壓上右邊的藤,再往下塞入橫面的藤(也是1上1下),並將尾段藏在籃內,7根藤依序操作就完成囉。

 

阿美族的編織方法有十幾種,這為普遍編織方式,不是阿美族的傳統編織。

 

以前向老人家學習,不像現在的步驟教學,老人家都會說:「用看的就好了。」他們會示範,我們有時候一看就是一整天。我們的文化不會問太多,不然老人家會罵:「你這個孩子怎麼平常都沒在看,只會用嘴巴問,不會動手做。」所以「看」的能力很重要,我們很會看手機,但要做的時候,眼睛跟手沒有辦法相連,這就是缺乏身體感,需要培養和訓練。

 

郭佩萱拿自己編的籃子與陳豪毅編的魚簍們合照。

 

 

動物在哪裡?不要隱藏你自己

 

傳統阿美族分工為男性負責竹編器具與打獵,女性是織布、種田,但水域則是男女都會參與。為什麼下海對阿美族這麼重要?原因在於阿美族有Pakelang的習俗,現在雖然多被詮釋為慶功宴,但實質是代表一件重要的事情結束,要開始做另一件事情。做Pakelang需要下水,因為「水」在阿美族文化中有「淨化」的意義,象徵洗滌汙穢、洗去疲憊,所以Pakelang有出現魚、蝦等,就代表你下過水了。

陳豪毅也提醒,到海邊除了抓生物,也要懂得觀察海浪的變化,隨時注意風與浪的狀況,在自然環境得隨時提高警覺,安全最重要。

 

 

即使潮間帶的生物種類豐富,但也不是撿到都能吃。像是芋螺有毒性,只能吃腹足的一點點肉,而且帶回家千萬不要碰到淡水,不然會臭掉,直接冷凍即可。蝦類、蟹類雖然常吃,但滿多螃蟹都有毒,東海岸大概只有5種螃蟹能夠食用喔。

 

郭佩萱採集到的生物。

海參噴出白色細絲。

 

煮火鍋還要撿石頭?

 

陳豪毅透漏隔天的午餐是阿美族石頭火鍋,要煮石頭火鍋就要先撿石頭,而且還限定只能撿麥飯石。這種事還是第一次聽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