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認知到自己是原住民?那段時間的心理狀態為何?

我國中要考高中的時候,媽媽問我要不要考原住民族語認證?我第一個反應是「蛤?我可以考?我是原住民嗎?我怎麼從小到大沒有聽你們講過?」後來我想起小時候跟外婆相處的日子,他會和我說族語,但沒有人告訴我這是太魯閣族的語言。

後來考試通過,但就算知道自己有原住民身分,生活也沒有太多變化,族群身份對我來說有點不痛不癢。直到上大學有自我介紹的場合,除了說自己是太魯閣族的原住民,就沒辦法講太多,開始有點愧疚感,覺得自己撐不起這個身份,好像我只是空有表象。那陣子會問自己,「我這樣算原住民嗎?可是我們家就是啊。」有一段時間是很矛盾的狀態。後來一位學姐邀我參加原住民社團「拿珊瑪谷」,和一群原住民一起相處,發現很多和我一樣的都市原住民,都在找尋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態就逐漸轉變──儘管現在了解的不夠多,都不會阻擋我分享我有原住民身份這件事,每個人有自己的成長環境,不必因為是都市原住民而羞愧。

 

你在都市長大,是如何認識自己的部落歷史?

雖然外婆會講族語,但外婆和他的父親分開生活,有一陣子是讀日本小學,暑假才會回山上顧小米,所以外婆能提供的資訊比較有限。我對族群歷史的知識有部分是自己找資料、理解後拼湊出來的;有些是在部落長大的太魯閣族學長分享的;還有部分是大學參加族語課程學到的。最近幾年有逐漸認識部落裡的人,開始參加部落青年舉辦的活動,從這些地方慢慢建構我對太魯閣族的認識。

 

你之前有走過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嗎?

崇德的部落沒有,但我有走過和中部落的,那時候參加太魯閣學生青年會的活動,導覽員會邊走邊介紹部落後面的山、家屋、植物、路徑等。參加這類活動時,我會把自己投射在裡面,「原來太魯閣族在山上看待土地、山的視角是這樣啊!」就像是看小說,把自己當成小說主角一樣。因為對我而言,我不曾擁有過這些,因此不論是哪一個部落的經驗,都可以被我投射,有點像是我活動結束後可以跟別人分享,「我們Truku上山時是如何、如何,這是我在和中部落體驗到的。」

 

有自己搭帳、野營的經驗嗎?和過去經驗有沒有落差?

我之前有在露營區野營的經驗,參加這次活動前,我以為會住在山上很陽春的工寮,用鐵皮、木板、帆布搭建的那種,感覺很有挑戰性。到這裡發現比想像中友善很多,對我剛好是一個前哨戰的概念,因為最近認識一位太魯閣族的朋友,有聊到未來要一起上山打獵、經歷山上的生活,這次就讓我可以先練習。

 

 

對於明天的期待?

看課程表不太知道「做掃把」是什麼意思,布農族的掃把跟大家不一樣嗎?我也很期待能認識傳統作物,「吃」是生活很重要的部分,更是一個文化層面。我知道太魯閣族有很多傳統作物,不過都已經消失了,只存在老人家記憶裡,所以很期待明天能認識布農族傳統作物,也很想知道他們怎麼復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