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深度觀點
當代原住民族文化與性別議題──解殖民的視角
文/林津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我們要如何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性別議題呢?本文從現有原住民族性別文化的知識論(Epistemology)談起,探究當前性別知識的本質、起源及侷限。我希望能以「解殖民」的視角(decolonizing perspective),思考原住民族文化與性別議題,解構殖民主義加諸於原住民族性別文化的錯誤框架,尋找原住民族性別文化中的優雅與美麗,並探究性別多元觀點如何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又重新建構原住民族的新性別關係。
重返肉身──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酷兒身體與媒材政治
文/呂瑋倫(靜寂的盛典策展人)
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發展,從90年代開始,一直可見一種在材質上承啟並轉化於工藝技術的方法,出現在各族群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之中。其中幾個原因,包含某些族群的社會型態,工藝技術的傳承是為家族中之要事,是以他們代代相續,鋪展出一個與地緣、親緣有緊密關係的創作系譜;也有的族群擅以團體工作,在組織中以長攜幼,進入特定媒材相承相襲的系統。近10年來,我們亦可見如林介文、武玉玲等女性藝術家,透過對母輩工藝的學習,在男性的史觀與審美中補遺了女性經驗。總的來說,祖先技藝的承續,成為原住民藝術家建構自我身分認同的其一路徑,並貫穿於30年來的藝術發展之中。 然而到了2010年代,除了女性藝術家大量出現,值得注意的還有更多非典型性別、性傾向認同的年輕創作者,漸漸現身於當代藝術的舞台。本文試圖指出,他們與前述的創作方式其實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距離,而這種距離,隱微地暗示「材質」在原住民社會裡的政治性,以及在往後更多元的創作媒材與形式中,他們騷動不安的原住民認同與性別身體。
當代排灣族pulingau成巫儀式
文/Mamauwan包惠玲(排灣族土坂部落女巫)
排灣族的palisi(傳統宗教),隨著tjagaraws(創始祖靈)及saljemedj(祭儀創始神)而生,palisi執行者稱之為pulingau(巫師)。pulingau通常為女性,除了由神靈揀選,更需經過一連串的考驗,才得以勝任。pulingau的職責為藉助神靈授予的luqem(靈力),為人治病、神靈獻祭、消災解惡、安靈及慰靈等。 與過去相比,當代pulingau社群實踐已有很大不同,實際地位日益式微、模糊不清,更屢屢遭人質疑。事實上,早期排灣族社會,在沒有嚴謹教義、法條,僅靠道德觀念約束且醫術不健全等因素下,各部落幾乎皆以pulingau為生活中心,紛紛拜師習巫,以維持社會關係並安定人心。pulingau可說是是部落的醫護者、靈療師,也是祭儀文化守護者。
原住民前進國家音樂廳!
文/陳俊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近十年來,國家兩廳院幾乎每年安排至少一檔原住民團體或個人擔綱的音樂節目。例如,2019年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中,來自卑南族知本部落的桑布伊,接連3天在國家戲劇院舉行演唱會。有趣的是,2018年8月,桑布伊在雲門劇場的演唱會,面對著約四百位現場觀眾,發下豪語:「明年我們一起在國家音樂廳見,好不好?」看來,登上國家音樂廳,已經成為部分原住民音樂工作者的目標了。......
平埔族群的未竟之路
文/Alak Akatuang 段洪坤(臺南市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總幹事)
美國歷史學家James Clifford在其著作《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中提到:「每個大洲,殖民入侵和強制同化的倖存者都在復興傳統文化,重新連接於失去的土地。他們在一個持續藐視和誤解他們的宰制性政權內奮鬥,而他們的存續本身就是一種抵抗形式」。這段話放在20年來努力做回自己的平埔族群身上,最恰當不過了。
原住民就業的變與不變
文/陳芬苓(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30年前,我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時參加山地服務團,從此和部落結下不解之緣。當時我們花費很多時間,嚴肅地討論如何改變原住民弱勢的處境,而30年來究竟原住民在就業上的處境是否有所不同?臺大山地服務團成立50多年,固定到相同的5個部落,採取定點服務,以觀察原住民部落的變化。
認識原住民族歷史創傷與微歧視
文/Ciwang Teyra(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隨著臺灣社會人權教育的推廣,社會大眾逐漸意識到某些言辭與行為可能會對社會中某些群體造成冒犯。受到政治正確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人在交流互動與政策制定中,避免使用帶有攻擊性、貶抑或詆毀的言辭,以免落入歧視。
轉型正義是一個進行式
文/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彌補過去曾經造成的創傷與追究責任固然重要, 但改變造成創傷的結構才是正義得以實現的關鍵。 其中,最核心卻也是最易遭遇阻力的, 即是要改變自殖民以來掠奪原住民族土地、 割裂原住民族與土地之關係的機制。
從泛原運、部落主義到民族議會: 回首走過的路
文/台邦.撒沙勒(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
泛原住民族運動的啟蒙與興起 近代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發觴於50年 代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菁英的自覺,泰雅 族的樂信.瓦旦、鄒族的高一生與湯守仁 等,試圖組織原住民自衛隊,爭取「高山 族自治」而遭當局迫害。在白色恐怖陰影 之下,原住民自覺運動沉寂一段時間。直 到1983年,臺大學生刊物《高山......
影響我很深的兩個男人──拔路渦路勒家的故事
文/guljyus padrakuluj 陳孝義(排灣族作家)
在我的家鄉裡有兩位令我難以忘懷的親人,一是先父,二是二哥,他們雖然都已往生,但對他們的懷念都沒有減少。 自我有意識起,他們就是我生命的貴人,在我成長的喜怒哀樂中,都有他們的影子。我如何地成長、受教、發奮都和他們有關,假如沒有他們的存在,我真不知我的生命還有何意義?
神話樹:故事與歷史文化的凝視與互補
文/pasuya poiconx浦忠成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事務學系教授
神話還在嗎 進入21世紀,武器、交通、醫藥、生物與數位科技都已經到達前所未有的巔峰,而且還在繼續成長,只是目前還不知道下一步新的觀念、技術又要如何被創造、發明。AI已經開始......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