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國際視野

國歌隱含種族歧視 澳洲9歲小女生拒唱遭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文/時時 圖/Shutterstock
你在唱國歌的時候,會仔細想著國歌歌詞的涵義嗎?2018年,在澳洲有一名小學生,他覺得澳洲國歌內建對原住民族的種族歧視,而決定要拒唱國歌。
把「侵略日」當「國慶日」?澳洲「失竊的一代」:我們的傷痛誰在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換日線 文/Johann Wu 圖/Johann Wu提供
1月26日是澳洲一年一度的國慶日(Australia Day),當天全國各地皆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典禮,熱鬧非凡。筆者所在的墨爾本市,當日上午即在市政廳外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典禮,緊接著是國慶遊行。然而,象徵多元、平等及自由等澳洲價值的國慶遊行一結束,緊接著卻是「侵略日遊行」(Invasion Day Rally),就在同一條史旺斯頓街上──許多人高舉著「廢除國慶日」,「勿忘大屠殺」的標語,抗議澳洲政府不該將1月26日訂為國慶日,因為這一日標記著英國殖民統治的開端,對於原住民土地、資源及文化的侵略。
Aotearoa文身藝術節 分享與傳承中「文」見身分認同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2018年,Moorea文身藝術節讓太平洋島國的文身師齊聚一堂;延續這股精神,紐西蘭在2019年4月舉辦Aotearoa文身藝術節,文身師除了分享各國文身文化的消失與復振,也重新牽起原住民族間的連結。
哥倫比亞原住民族生存危機 學習知識 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節目提供
武裝衝突、外來迫害與屠殺,逼得哥倫比亞Maiben Masiware族人必須遷徙他方,倚賴捕魚和打獵維生的遊牧族群,開始學習定居農耕。不僅是和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改變,同時也對文化造成傷害。生存,成為遷移後最重要的課題。
現代奴隸市場崛起 移民抵達利比亞後被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文/泥仔 圖/Bali
許多非洲移民會橫跨地中海到歐洲尋求更好的生活,雖然他們預期會遭逢各種風險,一切卻可能比他們想像的還要險惡得多,其中便包括逐漸浮上檯面的假偷渡真賣奴問題。
跨越大洋洲的文化交流 在大溪地留下臺灣原住民的印記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臺灣與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的大溪地相距1萬多公里,卻有著相似的文化。1980年代,語言學家推論臺灣可能是南島語族的原鄉,此種說法也深植在許多大溪地人的心中。
土地與人權 全球原住民族的共同難題
文/凃心怡 圖/ITA看世界提供
盤點2018年原住民族的環境與人權抗爭之路,大多都與土地有關。其中在北美洲、南美洲及亞洲等超過11個國家的原住民族,皆面臨迫遷、環境汙染、經濟生活破壞等困境。族人不僅發起抗爭,也走入國家體制,爭取原住民族生存的空間,盼望獲得外界的重視。
全球原住民正名發酵 從哥倫布日到原住民族日 正視多元歷史觀
文/凃心怡 圖/ITA看世界節目提供
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三百年後,美國當局發起設立哥倫布日的討論, 直至1934年,哥倫布日正式成為美國聯邦假日之一。但隨著民族意識抬頭,美國人對於國家 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歷史,浮現不同的討論聲浪。1991年,加州柏克萊市首先發聲,成為美 國第一個不再慶祝哥倫布日的城市,而此...
Soupuzu鄒族成長營 返鄉點燃部落幼苗成長之夢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節目提供
夏日午後,蟬聲大作。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國小,暑假本應空曠的校園聚集一群熱情的年輕人,他們利用暑假閒暇,舉辦「Soupuzu鄒族成長營」,由大朋友帶著小孩子一起探索學習,為部落幼苗點燃夢想的種子。
開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 伊能嘉矩的踏查之路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節目提供
西元1896年至1901年間,曾有一名日本人類學者帶著日本帝國殖民政府的任務,在臺灣展開踏查之旅......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