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部落sowalen
山屋管理員 行走山林 玉山的守護者
文/凃心怡 圖/Shutterstock
他不是高山嚮導,也不是高山協作,但他要救援,固定時間也得巡山,每天24小時待命;從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寬至北峰、西峰、東峰,乃至圓峰以下,都是他的工作轄區。他是排雲山莊的管理員──方有水。
原鄉的報復性觀光? 以尊重與理解創造深度旅遊體驗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趨緩之際,安靜許久的臺灣島嶼逐漸恢復活絡,大批的遊客在端午節連續假期除了湧入臺東,也搭船到蘭嶼與綠島,東臺灣彷彿成了媒體口中「報復性消費」的場域。然而,原鄉觀光該如何推出吸引人潮的條件,又能保有在地人的生活品質,成為值得省思的重要議題。
重返丹大社 橫跨中央山脈尋根故鄉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1930年代初期,日本殖民政府基於統治與管理方便的需求,強制族人移居。丹大山區的布農族人分批沿著清帝國時期開闢的關門古道,一步一步遠離家鄉。但人走了,心還在,後代的年輕族人集結成軍,這一次換他們徒步從馬遠向上走往故鄉。
佳心石板屋重建 找回心中消失已久的家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200多年前,原本居住在南投的布農族人,沿著拉庫拉庫溪遷徙並建立聚落,大分、瓦拉米和佳心都有他們生活的足跡。但1930年代,日本政府為求方便統治,強制布農族人遷移下山,山上的家就此隨著時間推移,埋沒在荒野蔓草之中。直到2018年底,一棟石板屋的修復,才讓族人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民族教育的翅膀 Tnunanz課程發展策略聯盟成立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新竹縣尖石鄉有5所小學共同成立Tnunanz課程發展策略聯盟,以資源共享的方式,推動民族教育課程,期待能培育出具有gaga精神的孩子——願意分享、勇於承擔,做一個永遠堅持的泰雅人。
噶瑪蘭族奇立板社 蘭陽平原上的奇蹟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自漢族及清代外來殖民力量進入蘭陽平原後,在此居住的噶瑪蘭族便遭到空前打壓。如今,生存在蘭陽平原的奇立板社族人們,向花蓮新社部落族親重新學習,一點一滴拾回族語、祭典以及族群文化,要向世人證明,他們一直都在!
回鄉創業去 經濟產業發展計畫 幫助青年深耕故鄉
文/凃心怡 圖/部落大小聲提供
若要讓創業夢想不淪為紙上談兵,強大的奧援,將能為實現目標的時程往前推進。原住民族在創業初期最常面臨到的問題,除了資金來源、地點選擇、初期經營管理相關專業職能、教育訓練等問題,也因為多屬微型產業,難以與市場價格競爭抗衡。
原專班教育 帶領青年找到與族群的連結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根據統計,2018學年度全國共有24個大學系所開設原住民專班,為原住民學生在高等教育中提供更好的升學管道。自從原專班開辦以來,雖然對於原住民人才的培育有一定的助益,然而多數的原專班為系所底下的分設專班,因此在師資及課程內容的規劃上,也浮現不少問題。
走過八八風災 十年後 我們一起回家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2009年的父親節,一場狂風暴雨向臺灣席捲而來,莫拉克颱風造成各地滿目瘡痍,有人失去了家,還有人失去的,是永遠也喚不回的摯愛生命。10年過去了,當初受災的部落族人,還好嗎?
部落觀光產業 生態、文化與發展並肩而行
文/凃心怡 圖/部落大小聲節目提供
為了提振國內旅遊的熱度,交通部觀光局於2019年1月推出「擴大國旅暖冬遊」的補助方案,總經費高達12億元,提供旅遊住宿補貼,粗估至少創造38億元以上的觀光收益。而原住民族地區獨特的人文資產與生態環境,深具觀光旅遊潛力,原住族民族部落旅遊產業發展的機會又在哪裡呢?
反侵略戰爭下的主權與國家 重建原住民族史觀的轉型正義
文/凃心怡 圖/部落大小聲節目提供
二○一八年六月,總統府召開第六次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 在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同時,不禁也令人反思, 在歷史上,原住民族的主權是如何被一一挑戰,乃至消失呢?
傳統領域重疊爭議 和平對話、共同管理將成未來解方?
文/凃心怡 圖/部落大小聲節目提供
當部落傳統領域劃設彼此重疊之際,該如何解決不同權利體相互衝突,並進行自然資源的應用與共管,成為現今部落族群間亟需解決與對話的難題。
1
2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