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O KALODEMAK NO MITA 當狼煙升起 原住民族運動
O KALODEMAK NO MITA 當狼煙升起 原住民族運動
與土地和睦共存的臺灣原住民, 在殖民者殘酷與無情地畫下界線後, 成為島國上被隔離的原生「他者」。
浪漫臺三線 你們的篳路藍縷,是我們的顛沛流離
文/CH LEE 插圖/林家棟
作為現今政府主力推動的觀光政策,浪漫臺三線成為新興的觀光名詞。但對於原住民族而言,在「浪漫」的另一面,它是一條侵略其生存空間的族群劃分界限,也是充滿血淚記憶的地景空間。
原運之後 我們還在路上
文 / Savungaz Valincinan 插圖 / James Lee
從1980年代開始的原住民族運動,在國家體制內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並逐漸從泛原住民運動,擴散至扎根於部落基礎的文化復振運動。在現今的後原運時代,原住民青年仍持續關心原住民族土地、生活、文化,乃至臺灣的整體社會問題,他們說:「原運之後,我們還在路上。」
我是誰? 土地上的無名者
文/余奕德 插圖/James Lee
從清領時期的「番」、日據時期的「蕃」,到國民政府的「山地同胞」,最早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族群,其身分與姓名在不同的領導政權中不斷更迭,被他人賦予負面形象的身分,使自我的主體性與文化逐漸淹沒。「我是誰?」1980年代臺灣掀起的「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即是族人回應這場自我詰問的吶喊。
進擊的原住民刊物
文 / 黃國超 插圖 / James Lee
原運思想的萌芽階段,原住民知識份子自辦刊物,對主流社會進行「反論述」,成為原住民運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直到街頭原運退燒,部落文化與思想高漲的時期,刊物仍作為傳遞部落意識的重要媒介。
看見原運30年
文 / 郭柏均 圖 / 黃子明提供
在原住民族運動三十幾年的旅程中,族人在街頭上走過風風雨雨,看遍社會的矛盾與不公,也受盡鎮壓與苦痛。一幕幕的回憶與曾經,都在攝影記者黃子明的鏡頭裡,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回首從前,族人的奮勇抵抗,成就了今日後人所享。臺灣原運三十年,我們還未到達終點。
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 原住民在傳播媒體上的步步實踐
文/凃心怡 插圖/林家棟
一九八○年代, 原住民族運動遍地開花, 族人為了不再被主流媒體 以刻板印象扭曲呈現, 提出運用自有的傳播媒體以集結力量。 然而,翻轉社會階序並不容易, 遲至二十五年之後, 這個夢想 才隨著原住民族電視台開台, 達到階段性的目標。
唱出島國原聲
文/達卡鬧 圖/林家棟
1980~1990 傳統的餘暉中,用力地給他唱 這個年代還停留在戒嚴時期「山地同胞」的刻板印象,山地運動風起雲湧,加上民歌強調「自己的歌,自己來唱」的自主風格,原住民音樂是多元並茂的發展。有的具有山地同胞身分的歌手,紛紛進入主流市場尋求明星夢,一些山地知識份子也寫下了抗議和鄉愁歌曲。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