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TAIMAZAVMAZAV SIA BAHTAN 都市叢林
TAIMAZAVMAZAV SIA BAHTAN 都市叢林
插圖/林家棟
1960年代, 原住民離開山海的擁抱, 走進矗立水泥高牆的都市叢林。 遊走在城市的邊緣, 帶著家鄉的記憶,在都市的一角打造部落, 讓下個世代的子子孫孫安居成長。
都市原住民 怎麼來又走向哪?
文/Hafay Nikar 插圖/林家棟
遷徙,代表人群離開原有的空間,到另一個場域展開新的生活。遷徙本身無關好壞,但卻帶有不同的意涵,也許是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是內部社會的瓦解使然。然而,原住民族的文化脈絡與土地高度連結,為何會展開離鄉的路途,又為何在城市定居?
與城市比鄰而居
文/郭柏均 插圖/Julia Yellow
臺灣的原住民人口約有56萬人,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統計,2019年居住在都會區的原住民人口比為47.53%,平地鄉為23.38%,山地鄉則為29.09%。受到經濟結構轉型的浪潮推動,原住民來到都市生活、工作,彼此牽引並在都市的一角築城家園,落地生根。一代過一代,部落的根深深扎進......
都市中的部落漂鳥
文/Savungaz Valincinan 插圖/林家棟
巴奈.庫穗的《流浪記》,唱出十幾歲的原住民青年,一個人離鄉背井到都市打拼的孤獨與挫折。根據2018年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統計,設籍都會區的原住民人口已達46.9%,實際在都會區生活的原住民人口總數,可能已超過五成。
原住民藝能班 讓原住民青年成長的路不再徬徨
圖/謝小明
因大量人口集中都市,現代的原住民青年,往往從成長、受教育、就業,各階段都在都市中度過。但身處文化交雜、多元的環境,讓原住民青年容易面臨身分轉換漂浮不定的矛盾。自1999年,臺灣數所高中陸續成立原住民藝能班,以維護族群價值、傳承原住民文化為宗旨,提供相關的族群文化教育課程......
樹林高中原住民藝能專班 在都市校園學習文化樂趣
文/游念秀 圖/謝小明
問起學生最喜歡哪一門課?新北市樹林高中原住民藝能專班3年級的同學們,熱烈地舉手發言:「族服課!」「樂舞課!」即使在暑假期間還到學校參加暑期輔導,這群孩子們卻一點也不厭倦,你一言、我一語,教室裡充滿開心而熱烈的氣氛。
來義高中原住民藝能班 發揮藝術天分走向國際舞台
文/趙心寧 圖/來義高中原住民藝能班提供
無論是以舞台效果製造肢體無限可能的現代舞,或是用熱情活力展現對祖靈崇敬的原住民族傳統舞蹈,這些對屏東縣立來義高中原住民藝能班的學生而言,都不是問題。來義高中原住民藝能班是全國舞蹈比賽、合唱大賽的常勝軍......
原住民族加分政策 加了就能回到家嗎?
文/Muni Druluan 温馨 圖/James Lee
政府為什麼要幫原住民加分? 過去整套原住民教育政策,是否會讓原住民直覺否定自身的文化與認同?它靜靜躺在意識最深層之處:「加分讓我討厭自己原住民的身份,政府憑什麼替我決定要不要加分?我能力又不比別人差!」
在都市叢林尋找部落溫度
圖/臺灣師範大學原住民研究社提供
來到都市後,身在異鄉的原住民仍心繫部落。為了把部落的快樂與傳統文化帶至都市,原住民青年們彼此聚集、組成團隊,藉由定期的相聚與連結,讓游移在都市的原住民族人,也能在冰冷城市中,找到心靈的溫度與歸屬。
師大原住民研究社傳承24年 都市原住民青年的第二個家
文/趙心寧 圖/臺灣師範大學原住民研究社提供
「第一名是師範大學原住民研究社!」當評審宣布北區大專學生原住民族族語歌唱大賽團體組第一名是地主師大隊時,身著族服的年輕人感動地相擁歡呼。在五光十色的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小禮堂聚集著上百位原住民學生,即使北部的冬季陰冷多雨,室內卻因為洋溢著熱情而不覺得寒冷;幾乎十六族的原住民族學生......
拉清寒 陪伴都市原青走過10年歲月
文/粘秀菊 圖/拉清寒提供
生活在都市中的原住民,雖然身處於水泥森林,但只要與朋友聚在一起,就好像回到溫暖的部落,用族語對話、牽起手跳舞、盡情歌唱,不會有人質疑、不需要對誰解釋。有一群都市原住民青年非常幸運,10年來每當他們需要感受部落的溫度,始終有一群人在那裡支持著他們,這個團體將自己取名為──拉清寒。
消弭你的偏見與歧視 別再戰族群
文/郭柏均 插圖/黃鼻子
1960至1970年代,經由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的驅使,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從原鄉進到都市,社會大眾認識與接觸原住民已是習以為常之事。然而60年過去了,我們的社會做好尊重多元族群的準備了嗎?
1
2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