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tuiisua tacini Cau Vuvurung 原住民養成計畫

用一生 成為一位真正的原住民
插畫/林家棟
當一個真正的原住民有多難? 我們必須皮膚深、唱歌好聽、很會運動, 有時候又得很幽默、很樂觀,甚至很會喝!但難道不符合社會的期待, 我就不是真正的原住民嗎? ...
我的名字 我作主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你以為每個人的名字都能用「王小明」替代舉例嗎?原住民的取名規則可沒這麼簡單!一般來說,原住民傳統名字並沒有「姓」的概念,通常每個名字都有特定的結構,也能藉此辨別親族關係,避免近親通婚的問題!
長大 是一種責任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早期的原住民社會,不同族群、部落間偶有武裝衝突,為了保衛部落、承擔部落公共事務,原住民族發展出一套年齡階級制度,以年紀劃分部落男性的責任與義務。部落男孩大約在10歲前後加入年齡階級組織,接受嚴格的文化教育和體格訓練,且下級必須完全遵從上級的教導,可說是現代軍事訓練的範本! 其實,年齡階級不光只是學習與受訓,他們更是歲時祭儀順利舉行的關鍵,全部落都仰賴青年階級主導儀式的運作。在所有族群中,尤以阿美族、卑南族、撒奇萊雅族的年齡階級制度最為嚴謹!
奇美部落抓級長
文/梁雯晶 圖/Varanuvan Mavaliw 提供
在奇美部落每3年舉辦一次的年齡階級晉升儀式中,即將由第2級晉升至第3級的少年們,身穿黑裙、頭戴鷹羽毛,繞行部落一圈向族人宣告他們即將晉升的消息。經過3年訓練,這群少年個個體格健壯,稚嫩的臉龐上有著堅定的眼神,閃耀著簇簇火焰。 已年過70歲的耆老們,慎重地將本屬於自己的sla(階級)名,傳承給部落新血。從此,少年們的階級有了名字,身旁一同晉級的夥伴,將會是禍福與共、相伴一生的手足。這個世代傳承的名字會一生相隨,直至他們白髮蒼蒼,再度將sla名傳給下一代。
巴拉冠裡的卡大地步勇士
文/梁雯晶 圖/Uki Bauki提供、徐明正
「捍衛祖靈、拒絕遷葬!」、「土地是我的母親,不是你的提款機!」這些怒吼、抗爭,源自強悍的卡大地步勇士。2010年拒遷葬第六公墓、2018年知本溼地光電開發案……面對每一次部落的重大決議,卡大地步青年會都是站在第一線的先鋒,遵循巴拉冠給予的古訓──團結合作,致力捍衛家園土地。 青年會成員由部落未婚男子組成,他們都曾經歷過達古範、巴拉冠的養成與訓練,有著團結一致的沉穩,以及勇敢堅毅的精神。每當部落遭遇問題,他們便如同過去身處邦聯時代,是部落一致對外的軍隊堡壘,立起銅牆鐵壁,誓死守護部落與族人。
抓住你的心 要你愛上我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一個人好孤獨,想要兩個人的幸福,但是脫單可不能光靠想像!原住民早期社會,從戀愛到結婚,招數各有不同,有些文化現在也還完整保留。想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就跟著原住民的腳步走吧!
魯凱族愛情六部曲
文/凃心怡 圖/張大川
傳統,是世代綿延相傳而留存的思想、文化、制度和做法,在社會具有無形的約束與影響力;對族人而言,更是面對外來文化強而有力地滲透下,得以找尋根脈的浮木。然而,世代風情劇烈變動,傳統總在留存與轉變的雙向拉扯中擺移不定。 「其他部落我不敢說,但是在阿禮,傳統婚禮未曾被遺忘。」談起部落中傳統婚禮的盛行與維持,部落領袖包基成充滿驕傲。
鄒漢新人重現久違古禮
文/陳怡如 圖/林名遠提供
在2017年5月,阿里山樂野部落洋溢著一片喜氣。這天,是鄒族青年Pasuya和漢人林名遠的大婚之日,他們身穿傳統服飾,循著古禮備好豬肉、美酒和米糕,盛情款待親友,重現近代難能可見的鄒族傳統婚禮。 鄒族受外來文化影響程度深,加上許多族人屬於教會信仰,多數皆採用西方教會形式成婚,部落已有數十年不見傳統婚禮儀式。信奉天主教的Pasuya,原先也預計在教會結婚,但因女方以傳統閩南儀式訂婚,林名遠的父母便提議,不如結婚也用鄒族傳統方式進行,「我的父母有這樣的想法,我覺得超棒的!」林名遠開心地說。
在祢來了之後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走進臺灣的部落,我們總能輕易地瞥見教會建築與鮮紅色十字架的身影,原住民的生活與西方宗教看似息息相關,但難道每個原住民都信教嗎? 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信仰與歲時祭儀密切相關,只是受到外來民族的影響,原住民開始拿香拜拜、念聖經、信仰上帝。究竟是什麼淵源,讓外來宗教得以在部落傳播得以如此深遠呢?
我信祢,自由了嗎?
文/Bali Nangavulan 金浩誠 插圖/林家棟
當代原住民族在受到臺灣社會檢視時,經常會因與主流形象塑造的表面模樣不相符而困擾,不論是外在體質或是內在傳統文化,都得面對他者直觀的偏見。在宗教信仰的話題裡,最常聽到:「你是基督徒嗎?」 一句日常問句,直指原住民族與西方基督宗教的緊密連結,更是直接歸類部分原住民族為基督徒。但探究原住民族信仰的根本,會發現原住民族當代信仰是相當多元有趣的。
當賽夏遇見客家
文/江湉君 插圖/林家棟
11月的晚風吹起,苗栗縣南庄鄉的向天湖傳出陣陣低沉莊嚴的祭歌,伴隨著臀鈴搖出的規律樂音,賽夏族兩年一次的矮靈祭正要展開。 苗栗縣南庄鄉是賽夏族群的原鄉,這裡的賽夏族人幾乎都會說客家話,也會祭拜伯公、祀奉祖先牌位,甚至也有掃墓掛紙等漢人的祭祀行為。原本崇敬大自然、敬畏矮人、以傳統方式祭拜生活在周遭祖靈的賽夏族人,是如何與客家文化碰撞,改變原有的信仰價值觀呢?
部落祭儀觀光化  無形文化遺產護衛與觀光的拉鋸
文/陳玉苹 插圖/Yamasaki Tatsuya 山崎達也
1990年後,文化與文化遺產觀光快速成長,占全球觀光總數40%,世界旅遊組織(UNWTO)認定此為國際觀光消費重要的項目。隨著文化觀光人口增加,旅客對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文化體驗」成了旅遊經驗中重要的元素,更傾向找尋當地文化的「真實性」與「新奇性」。 文化觀光浪潮高漲的同時,南島語族社群興起的是對文化復振的需求。由於多數南島語族社群都經歷長期的殖民過程,普遍面臨文化流失的危機,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03年頒布《無形文化遺產護衛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提醒全球對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視與護衛。「護衛」的定義並非單純指「保存」,而是具有使文化活化與延續的意義。無形文化遺產的活化再利用,與追求「文化本真性」而來的人潮與經濟利益,形成互相依存卻衝突的關係。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