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mukakakua kuparaiaiahlüisa cucu sala'a 跨出不一樣的路

跨出不一樣的路mukakakua kuparaiaiahlüisa cucu sala'a
插畫/林家棟
對人生的想像、 對夢想的定義, 我們曾經幾次因為現實而止步? ...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標準, 我們都正在學習, 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成為那個理想的自己
用我們的語言 和這個世界對話
插畫/林家棟
語言,是傳遞情感的工具,也是思想交流的橋梁,我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語言。但是,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加快,臺灣主流文化正迅速衝擊原住民族群,使得原住民語言正面臨消逝的危機。失去了語言、不會說自己的話,人與人之間少了對話的連結,文化便將斷裂、難以存續。 原住民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37%,其中會說族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拉阿魯哇族人口數僅有約400人,高齡72歲的游仁貴未曾放棄復振文化,年復一年地配合政府計畫,培養族語人才,積極投入教育工作,一生懸命、未曾中斷。 撒奇萊雅族現有人口約1,000人,會說族語的約有400人。來自加拿大的陳立志,中年生活醉心於學習撒奇萊雅族語,從基礎發音、情境會話、實際應用,一步一步學習,並以身為全球少數會說撒奇萊雅語的人為傲。 語言文化的傳承看似岌岌可危,但仍有許多小人物不畏艱難,憑著一己的執念,持續復振母語文化。原住民族語言文化還未完全消失,在還來得及之前,用我們的語言,說我們的話,讓世界聽見臺灣原住民族的聲音。
培養年輕種子教師 72歲游仁貴搶救瀕危族語
文/陳怡如 圖/蔡宗昇
拉阿魯哇語為臺灣瀕危語言之一的原住民族語,因族群人口數稀少,語言文化幾近失傳,所幸在高齡72歲的游仁貴10多年來不懈地帶領與傳承下,拉阿魯哇語得以跨越世代鴻溝,慢慢看到復甦曙光、往前邁進。
外國人也會講撒奇萊雅語! 時刻沉浸於原住民族文化世界
文/趙心寧 圖/林靜怡 插圖/林家棟
2020年3月,花蓮市公所舉辦族語說故事競賽,竟然有一位外國人,說著一口流利的撒奇萊雅語,生動地講述一位年輕人追求未果的故事,首次參賽就獲得第三名的成績。於是,「花蓮有一位會講原住民語的外國人」的傳言,短時間即引起族語推廣領域的討論。
青世代站出來! 開創部落新景象
插圖/林家棟
因環境的變動與外出求學、求職的遷移,臺灣有多數原住民生活在非原住民鄉鎮市。「返鄉」,是許多人心中的渴望,帶著在都市學習到的一技之長,回到原鄉回饋部落,成為回家生存的最佳路徑。 受過都市的洗禮與訓練,回到原鄉開闢新徑,好.日常顛覆部落觀光的遊覽型態,不讓部落流於動物園模式,帶領遊客深入山林,跟著獵人的腳步在叢林中見習、夜宿於月光下,旅客不再是單純的體驗文化,而是真實走入族人的生活,讓自己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將興趣與專長結合成長的生命經驗,原生週記觀察日常生活的一草一木、探究生態與原住民族文化的互動關係,並在網路上分享部落生態知識和族群文化脈絡。即使知識小眾,仍堅持記錄、傳遞生物知識,讓更多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都市原住民,了解族群文化的成形與脈絡。 部落現有的生活文化,歷經百年的流轉變遷而成形,要改變及注入新的價值觀念,並非易事。青年世代發揮創意與創新的能力,重啟部落發展動能,也勾勒出原鄉的另一番景象。
日常最為美好 到沒有遊客的地方體驗部落真實
文/游苔 圖/好.日常提供 插圖/林家棟
沒有原住民身分,並不影響旅行新創團隊「好.日常」帶領遊客感受部落生活的滿腔熱血。團隊成員與返鄉部落青年合作推出遊程,真實走入部落,與族人度過兩天一夜的山林生活。
現代部落生物觀察 排灣青年的生態速寫
文/游念秀 插圖/林家棟
來自屏東縣三地門鄉的排灣族青年Vuluk Pavavaljung,從小就對昆蟲極感興趣,升大學時也如願選填上最喜歡的昆蟲系。他結合自身生物學專業及在部落居住的生活經驗,將他對部落動植物的觀察分享在臉書粉絲專頁《原生週記》。
跨越國界的愛 異文化婚姻的幸福
插圖/林家棟
相較於1950、1960年代前的族群隔離狀態,現在跨族群婚姻處處可見。而不同族群的兩方通婚,不論是兩人家庭或是跨世代的相處,也產生許多磨合、學習與妥協。 長年在海上漂泊的愛爾蘭水手,因為一封書信,而與想逃離部落領袖接班人壓力的排灣族公主相遇。兩人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與族群歷史,在異鄉漂泊後決定一同回到臺灣,扛下家族的責任,也一起面對部落的考驗。 從小缺乏家庭關愛的賽德克女孩,在繁華的臺北結識同樣熱愛跳舞的牙買加裔男孩。即使文化與語言截然不同,他們倚賴對舞蹈與音樂的熱情,以及彼此的愛與包容,消弭文化差異的藩籬,組成幸福的3人小家庭。 國與國距離、文化與文化的差別,不會削弱愛的能力。包容與接納彼此的不同、融合兩人的生活與文化,是婚姻長久的秘訣。
排灣族公主與北愛爾蘭原住民 圖跨越一萬公里的異國戀情
文/黃星若 圖/姚家卿 插圖/林家棟
跨國婚姻往往是眾所矚目的焦點,而當夫妻雙方都是原住民,其中一方還是未來部落領袖的接班人時,會碰撞出什麼精彩火花?Dremedreman Curimudjuq和Daniel Moore一步步走來,用愛和包容,衝破文化和國籍的界線和隔閡,接納並融入彼此的文化。
雷鬼文化譜出異國戀曲 婚姻雙人舞的不二秘訣
文/游苔 插圖/林家棟
賽德克族與客家混血的女孩RubyRed,靠著對舞蹈的熱情走過慘澹的青少年時期,也因為舞蹈覓得一段跨國姻緣。他與來自美國的牙買加裔丈夫Chado Grant,齊心推廣雷鬼文化,以同理的心態深入了解對方的生活文化,化解跨國婚姻最難解的文化差異難題。
誰說我們只能有男生和女生?多元性別認同的追尋與失落
插圖/林家棟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我們對於性別認同的意識,相較於過往更能勇敢展露。但原住民社會具有獨特的結構與部落文化,宗教和殖民經驗,讓多數原住民族群面臨更迫切的身分認同問題;加上原住民部落與基督宗教連結緊密,更強化族人對二元性別的觀念。 性別認同的思潮向原住民社群襲來,族人從教育、運動、組織等方面,為多元性別族群爭取權益,也為自己發聲。在與傳統部落性別觀念衝撞的同時,部落氛圍也悄悄轉變,有越來越多的族人願意理解、尊重每個個體的差異。愛沒有界線,每種多元的愛都應該受到祝福,為自己的愛與被愛感到驕傲。
我們是Adju 排灣族的多元性別認同
文╱梁雯晶 圖╱董晨皓提供 插圖/林家棟
2018年12月15日晚上,屏東縣三地門鄉地磨兒國小的操場正舉辦一場特別的音樂節。許多「阿督」腳踩高跟鞋、妝扮得美豔動人,她╱他們手牽著手在這場盛會中享受舒適的音樂氛圍,以及可以在族人面前「做自己」的自由與感動。這是由原住民多元性別聯合陣線舉辦的Adju阿督音樂節,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原住民多元性別(LGBTIQ)為主題的音樂節活動。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