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pimasaodan namen 與原住民一起生活

pimasaodan namen 與原住民一起生活
揮別守護傳統的單行道, 族人融合現代生活元素, 開創出一條嶄新的文化再現之路。 食物的記憶融入族群料理精神, 具歷史意義的紋樣成為時裝潮流, 結合風土特色的建築傳遞祖先智慧。 當代族人一點一滴地拼湊, 重新找到屬於這個世代的生活方式。 傳統文化是堅韌的根, 我們擔負起養分灌溉的責任, 重新詮釋並活出當代族群的樣貌, 讓世人看見不一樣的臺灣原住民族。
故鄉的味道與餐桌上的認同
插畫/林家棟
食物, 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工具, 更是連結文化認同與生活記憶的軌跡。 我們在料理中傳承精神, 也找到屬於我們的飲食文化。
急速消失的達悟族飲食文化 蘭嶼餐桌上的芋頭已不復見
文/游苔 圖/曾信耀
中午12點,蘭嶼椰油國小的鐘聲響起,孩子們依序走出教室,在走廊上排隊盛裝營養午餐。餐車上有炒飯、三色豆炒蛋、青江菜與一鍋蘿蔔湯,沒有海洋民族習慣吃的魚,亦不見蘭嶼的傳統主食──芋頭。 蘭嶼全島共有4所國民小學,營養午餐由位在臺東的中央廚房統一備料,並請貨船每週兩次運送物資來此。午飯時間,我們到一年級教室做簡單的調查,向15位孩子詢問:「你們有沒有吃過芋頭?」 每個人都點點頭,回說媽媽或阿嬤會煮,顯然芋頭對他們而言並不是陌生的食物。不過,第二個問題「你喜歡吃炒飯還是吃芋頭?」,答案可就沒這麼一致。 有的孩子想了很久,靦腆地答:「都可以。」有的毫不猶豫地說:「炒飯!」有的則說:「我最喜歡吃薯條」。嘰嘰喳喳的回覆,卻沒有聽見「喜歡吃芋頭」的答案。這一幕好似電影《只有大海知道》的場景:達悟族的小男孩對著阿嬤生氣地說道:「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吃排骨飯,你卻一直叫我吃芋頭?」
龍私廚 揉和義法料理找到回鄉的路
文/游苔 圖/謝東峻
龍私廚的招牌前菜「巧克力燒蝦」端上桌,以蒜頭爆炒蝦子再淋上特製的巧克力醬,鹹中帶甜、香中帶辣,既衝突又和諧的口感,讓這道菜成為老主顧每次回訪必點的菜餚。與一般餐廳不同的是,龍私廚的廚房有大片玻璃窗,一眼即能窺見主廚宋金龍與兩位助手的忙碌身影,而高懸在廚房牆上的一幅木框,帶點童稚感的筆跡寫著「堅持」兩個大字。 「一路上有很多人支持我的夢想,這是我堅持到現在的力量。」宋金龍的父母分別是卑南族與阿美族,他常笑稱自己為「美男族」,交好的友人都暱稱他為「龍哥」。宋金龍從臺北一間小咖啡館,到經營獨棟的義大利餐廳,再輾轉遷移至花蓮開設龍私廚,每一次遷徙,都離自己的故鄉臺東利嘉部落更近一點,更是多一些對原住民族身分的認同。
蓋亞那工作坊 齊心復育再創小米美食文化
文/游苔 圖/林靜怡
從熱鬧的關山火車站出發,沿著站前民族路向山上行駛,約6分鐘的時間,海端鄉崁頂部落便坐落在眼前。蓋亞那工作坊的天花板,吊掛著一束又一束豐盛的小米,都是崁頂部落布農族人齊心耕種的成果。 「小米一年只有一穫,我們將小米掛在廚房天花板,大灶每日柴火煙燻,可以防止蟲蛀或雨季受潮。」64歲的胡天國穿著布農族傳統背心,講解源自祖先的生活智慧。「蓋亞那」為布農族語「kaiana」的音譯,有「吊掛」之意,象徵每年收穫之後,廚房掛滿小米的景象。
傳統服飾化身時裝 圖紋與現代的結合
插畫/林家棟
洋裝裙擺隨風搖曳、合身西服俐落筆挺。因應不同世代衣著習慣變化,原住民服裝設計師運用當代服飾語言,將富含先人智慧的傳統圖紋與時裝融合,以衣飾為媒介,再現原住民族群精神。
荳菲 部落滋養出設計的本領與靈感
文/游苔 圖/荳菲提供、謝小明
俊朗蒼翠的金剛山、湛藍的太平洋,以及山海之間的海梯田,都是荳菲(宋秋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調色板。在豐收的秋季,花蓮縣玉里鄉的金黃稻浪成為布景,一位一位伊林專業模特兒穿著時尚服裝,在東里火車站伸展台上走秀。其中,阿美族服裝設計師荳菲以「山海戀」為主題,將阿美族的花繡圖紋與現代服飾結合,展現出新穎大方的態度,格外吸引觀眾目光。 荳菲讓名模穿上自己設計的衣服,連續3年在大地時裝秀激烈的設計師選拔中脫穎而出;更連續11年入圍紡拓會舉辦的「原風彩服裝秀」。就連知名歌手A-Lin、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都曾指定由他量身訂做服裝。
阮志軍 以當代思維重新創作傳統服飾
文/梁雯晶 圖/曾信耀
不同於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服裝設計師的印象,阮志軍的身上,找不到一絲原住民的圖飾點綴。「我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穿過族服,可能還是會覺得彆扭吧?」阮志軍思考後微微地說道。 也許是因為自幼的生活環境與傳統部落文化相隔太遠,即使他現今以設計傳統服飾為業,也花費許多心力研究排灣族服飾圖紋演變脈絡,但對於阮志軍來說,穿上族服或是自己設計的傳統服飾,仍存有某些矛盾。
Musasu姆莎樹 將傳統織紋揉進時尚
文/陳怡如 圖/黃建彬、MUSASU提供
淡雅的藍白紅色彩,交織成斑斕的圖紋線條,一件V領削肩的環頸長禮服,華美綺麗,帶著優雅的氣息。令人訝異的是,看來洋派的現代款式,其實是少見的原住民婚紗,把傳統服飾玩出新意的,是泰雅族的創意工坊──Musasu姆莎樹。 位在「竹東文創藝術村」內的Musasu,像是呼應部落山林的自然氛圍,用大量木頭和米白牆面妝點的空間,簡單清爽,繽紛的原住民服飾,成了吸睛主角。周圍大樹點綴無邊綠意,陽光穿透大片玻璃,灑落一地迷人光影,為這間工坊增添自然的氣息。
告別混凝土 住進原住民生活
插畫/林家棟
積木壁建築、竹材建築、竹木建築、石板屋、地下屋...
原住民族風土建築 環境永續的智慧結晶
文/史任捷 插畫/林家棟
風土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一詞,形容使用當地建材並以在地知識建成的建築。其中最常見的即是與自然有機共生的原住民建築,隨著氣候、日照、風向、動植物、當地原住民信仰和社會制度不同,衍生出各異的建築型態。 要理解原住民建築智慧,得將建築與環境視為「共存關係」而非「制衡關係」。建築是人與環境的延伸,從選址、取材、建築工法到結構形制,充分反應當地風土性質。
災後重建的失根危機 延續原鄉文化永久屋之戰
文/陳怡如 插圖/林家棟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高達7成受災戶為原住民族。這不僅是臺灣百年來遭遇的最大複合式災變,災後迅速拍板定案的永久屋政策,也為部落生活帶來一連串不可逆的影響。 曾擔任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和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副執行長的謝志誠指出,當災害發生後,針對災民的安置可依時間長短,分為3個月以下「臨時安置」、介於3個月到2年之間的「中繼安置」,以及2年以上的「長期安置」,安置型態分別為避難空間、組合屋和永久屋。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