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Knxalan kykuyuh 女性時代

有此性別那堪更有別
文/Abus Takisvilianan 阿布斯
心思,在那裡可以著筆? 可貴的不就是這樣拿筆在提, 再提心思? ... ......
彷彿情詩──致我的媽媽和爸爸
作者:董恕明
媽媽和爸爸相遇的時候,據說體重不到四十公斤,爸爸當輔導長一個士兵...
男獵女織 無法突破的界限?
文╱梁雯晶 插圖/林家棟
傳統原住民族多以性別作為社會分工依據,男獵女織是最普遍的型態,男性負責需要體力勞動的狩獵、捕魚、砍柴等,女性則多以織布、耕田等持家工作為主。性別分工的結構,建構出族群特殊的性別禁忌,成為傳統社會倫理的一環。只是,隨著時代演變,現代的原住民「性別」真的是無法打破的界限嗎?
原住民族女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Savungaz Valincinan 插圖/林家棟
數年前,在一場以布農族女性為主角的論壇上,一位男性發言時提到,他認為布農族男人的角色是保衛部落、狩獵讓一家大小能溫飽等,言談中帶著一些驕傲。接著,一位年長的女性耆老用極其溫柔又尖銳的口氣回應:「你不要以為男人是支撐起部落的唯一,當男人狩獵空手而回的時候仍有飯吃,那是因為女人顧好了家裡的田;當男人makavas(取敵人首級)的時候,是女人在後面補刀和拿人頭。」 這段對話,讓人不禁對布農族被標示為「父系社會」這件事,開始有了質疑和反思。為何原住民族女性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角色,在許多文獻資料裡都被隱身?是因為角色身分的不存在,抑或在傳統外部視角的詮釋中忽略了?
Knxalan kykuyuh 女性時代
插圖/林家棟
勤儉持家、刻苦耐勞、溫柔賢慧, 上個世代的女性背負著多少社會的枷鎖? 獨立、自信、自主、自由, 要成為合格的現代女性,又得多努力活成別人的期待? ...
Ciwang Teyra 看見後才能療癒 原住民族的歷史創傷
文╱梁雯晶 圖╱林宜賢
「我們不能永遠在同溫層裡,全臺灣只有2.4%的原住民族人口,我們必須要跟其他97.6%的人口對話,才有可能產生改變。」 Ciwang Teyra看見原住民受到外部權力的壓迫,也親身經歷因歷史創傷產生的內部微歧視。他認為,一定要建立溝通的平台,才能讓這種隱密而幽微的傷痛,不再跨世代的複製下去。
女窩 我們先是生而為人 才是女人
文╱梁雯晶 圖/女窩提供、曾信耀
「我想要找回女性的世界觀,讓女人重新做回自己。」 從事原住民婦女運動近三十年的歲月,無論是創辦女窩、開設皮雕工藝班、文化成長班、婦女培力、耕種Usuru女人的田……皆是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試圖讓女性找回真正「自己」的方式。
巴奈.母路 打破軀殼框架 用靈魂穿梭聖與俗
文/陳怡如 圖/林靜怡
「我們終於知道我們是女人,我們可以很完全在世界上兼顧聖和俗的場域,那種感覺很過癮!」 成長於原住民備受歧視的年代,巴奈.母路曾是不說母語、努力擺脫原住民身份的阿美族人。但30年的樂舞田野調查,讓他開始擁抱自己的文化,並從部落祭師身上學到用靈觀看待一切事物。
雲力思 從音樂中破繭而出 以女性之姿吟唱泰雅古調
文/游苔 圖/黃建彬
「我的創作沒有小情小愛,都是與大自然、土地相關。」 曾是壓抑的家庭主婦,擁有原住民特殊的好歌喉卻只翻唱外國歌曲,雲力思在一次部落尋根後,以歌聲破繭而出,不僅成為當代女性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更是泰雅族語言文化的重要傳承者。
伐依絲.牟固那那 文學創作是思鄉的鄒族女人最好的出口
文/游苔 圖/林夏
「我寫部落大小事,好的、壞的我都寫,以後有人想知道部落的歷史,就能有依據可循。」 文學作家伐依絲.牟固那那,原先只是定居北部、思鄉情緒無處抒發的家庭主婦,但他堅持不懈地書寫,將記憶中的部落生活精煉成文學瑰寶,也彌補了動盪大時代下,原住民常民歷史記憶空缺的遺憾。
章潘三妹 在技藝之間尋覓族群記憶
文╱梁雯晶 圖╱王士豪
「我喜歡竹、藤天然植物的味道,哪怕很辛苦,要去山上採集,還要處理材料,但我就是很喜歡。」 平紋、斜紋、交錯、螺旋、三角……章潘三妹手拿尖鑽,在藤編中來回穿梭,原本硬挺的黃藤,在他手中化作柔韌的線材,一穿一拉間,經緯緊密交織。 章潘三妹接觸編織技藝已三十多年,他始終擁有無比熱情,不曾厭倦。
勒斯樂絲.芭次厄繞 把自己種回部落 找到回家的路
文╱梁雯晶 圖/蔡宗昇
「身為一個母親,我只是想讓族人能再回到部落。當人回來了,我們的文化、語言才可以延續下去。」 勒斯樂斯.芭次厄繞跟著先生宋文生一起種樹近20年,他希望下一代能在老人家記憶中蓊鬱的土地上無憂成長。藉由種樹,他也把自己種回部落裡,找到回家的路。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