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pasevalit: ulja lemangdasun ta uljingav 交棒──我的聲音你聽得見

pasevalit: ulja lemangdasun ta uljingav 交棒──我的聲音你聽得見
插畫╱林家棟
在沒有文字的年代,聲音是原住民族傳遞訊息的方式,我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休戚與共,天地萬物的聲響,形塑出族群的文化智慧。我們將生存的知識、祖先的教導,以及長年累積的經驗,化作歌謠傳唱,讓後人得以循著聲音記憶,探尋族群的根源及世世代代經歷的故事。 儘管有些傳統儀式及技藝,已漸漸被時代的洪流吞沒,但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族人們,仍無畏地踩在浪頭上,將畢生的經驗透過聲音傳遞給下一代。細細傾聽,我們將能從前輩的吟唱聲,找回山海的脈動與失落的記憶。
我們不眠歡聚歌唱 karyag拍手歌會
文╱梁雯晶 插圖╱林家棟
拍手歌會是達悟族獨特的歌謠文化,僅在夏夜特定月份舉辦,不分階級地位,年輕男女皆可自由赴會參與,拍手唱歌到天明。長輩更戲稱拍手歌會就像是傳統達悟族的卡拉OK!
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少多宜.篩代
文╱梁雯晶 照片提供╱少多宜.篩代
少多宜.篩代鑽研阿美族傳統樂器30多年,這條文化學習與傳承之路仍沒有終點。他說:「只要我的生命還有氣息,這條路就沒有走完的一天。」
催生眾多金曲得主 角頭音樂
文╱陳怡如 照片提供╱角頭音樂
當外界對原住民歌手的印象,大多僅停留在「很會唱歌」,角頭音樂即發現更珍貴的族群文化。20幾年來,締造許多金曲獎佳績,也讓原住民音樂站上更大的舞臺。
閱歷人間的吟遊詩人 達卡鬧
文╱梁雯晶 照片提供╱好的創藝工作室
從在街頭運動為原住民族權利奔走吶喊,到現在回歸「人」的自我詰問,達卡鬧的音樂之路走得激揚又灑脫。他不羈地說:「我創作、我歌唱,不是為了商業利益或聽眾的支持,對我而言,音樂就是生活。」
抒發心中哀慟的歌聲 阿美族喪禮歌謠
文╱梁雯晶 照片提供╱A Lan Lan
吟唱喪禮歌謠是阿美族喪禮文化祭儀的一項傳統,歌者以半禱念、半吟唱的方式,細數亡者生前事蹟,以及與部落、家族的連結,藉著歌聲吟詠失去親友的傷感,撫慰喪家哀慟之情,並迎接未來人生。
物件看歷史 原住民的聲音從哪裡來?
文╱郭柏均 插畫╱林家棟、達志影像
臺灣社會普遍有原住民愛唱歌、會唱歌的印象與觀念,而原住民和音樂之所以如此親近,是由於過去缺乏文字系統,關於生老病死、食衣住行等生活知識與訊息,皆透過口耳相傳,各族群也因而發展出獨特的聲音表達形式與音樂文化。而這些聲音是從哪裡來?又怎麼受到大眾注目的呢?
原住民族音樂推手 憶恩師許常惠
文╱巴奈母路Panay Mulu(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恩師許常惠是在2001年1月1日凌晨去世,今年恰巧過了20年。 升大學時,我從花蓮隻身到臺北,在當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菁英薈萃的班級裡,我仍然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只暗自決定畢業後要回花蓮教音樂,一時還找不到人生的定位。到了大學三年級參與許常惠老師的課程,他知道我是班上唯一的原住民學生,對我充滿好奇與期待。...
pasevalit: ulja lemangdasun ta uljingav 交棒──我的聲音你聽得見
插畫╱林家棟
曾經在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原住民族,一度迷失了自我、流失了語言、散失了文化,但在沒有語言藩籬的音樂中,原住民青年重新找回對族群的認同及歸屬感,也創造群體一致的頻率及共鳴。 我們以聲音讓大眾注意到我們的價值,用歌曲讓社會關注我們的處境。站上舞臺,聲音魅力就是我們最大的武器,這股力量將散播到每一處角落,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傳遞我們的故事。
滿載音樂細胞與酷炫視野 Matzka
文╱陳怡如 照片提供╱十一音樂 ELEVENZ MUSIC
11年前,Matzka組團發行首張專輯,旋即拿下第22屆金曲獎最佳樂團的肯定,從此一戰成名。他將帶有原住民韻味的雷鬼音樂,躍上主流樂壇,也讓大家愛上這位來自臺東排灣族的創作鬼才。
母語音樂重磅來襲 BOXING
文╱唐祖湘 照片提供╱野聲音娛樂有限公司
BOXING樂團自2010年正式成軍,多次征戰音樂比賽榮獲大獎,擁有「臺灣首支原住民拉丁饒舌樂團」稱號。他們的歌曲,堅持保有母語創作,希望讓外界看見原住民音樂的生命力。
承擔文化傳承使命的音樂人 Suming舒米恩
文╱陳怡如 照片提供╱米大創意有限公司
曾獲得金曲、金馬雙金的Suming舒米恩,將傳統音樂轉化為當代形式,並藉此傳遞部落文化。他舉辦「海邊的孩子」演唱會、催生「阿米斯音樂節」,一場場的溫柔革命,正為家鄉帶來改變。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