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taSilotor : komi:im ray basang ka hin’azem 交棒──尋找身體感

taSilotor: komi:im ray basang ka hin’azem 尋找身體感
攝影╱林靜怡
我們玩過兒童遊戲場的沙坑、在學校美勞課手捏黏土,也曾在海灘堆沙堡,「捏土」這項稀鬆平常的生活樂趣,卻是阿美族即將消逝的傳統文化。 在沒有玻璃、塑膠製品的千百年前,阿美族人利用天然的泥土製作器皿。這是專屬於農閒時期的工作,家家戶戶需要的器具、祭杯會在這年僅一次的檔期中完成。只是更為便利的塑膠製品出現後,陶漸漸遭到淘汰,僅剩下少數阿美族人還保有製陶的傳統技術,陶器的形象也轉為工藝與收藏用途。 本期《原視界》邀請賽夏族青年hewen a ta:in tawtawazay,到太巴塱部落學習阿美陶文化。究竟阿美陶技藝的失傳,對於陶相關文獻紀錄為0的賽夏族能產生什麼樣的共感?5年前開始返鄉找尋自己、認識族群文化的hewen,又會在這趟旅程獲得什麼啟發呢?
跟著hewen a ta:in tawtawazay向阿美族學製陶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我是豆宜臻、hewen a ta:in tawtawazay,苗栗賽夏族人,我的族名花了兩年(2018-2020)的時間找回來。媽媽是客家人,爸爸來自苗栗南庄kaehkaeh’oe’an(八卦力部落)。我自高中到臺北求學,目前因工作旅居臺北,我總自稱是半路被祖靈認出的賽夏孩子。小時候對族群文化不熟悉,也沒有族群意識,直到離開家鄉因身邊同儕的提問,才覺察到一些根本問題──賽夏是什麼族群?我的祖先從哪來?而我又是誰?進而發展出創作計畫《lohizaw越山:重返賽夏遷移路徑》,以追尋家族故事為開端,進入苗栗南庄與獅潭淺山地帶找尋過往祖先走過的遷移路徑,是個不斷地找脈絡的過程。目前持續努力學習族語、賽夏編織,以及參與族群文化事務。...
阿美陶 從太巴塱說起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阿美陶」,顧名思義為阿美族製作的陶器,分為生活用具和祭祀禮器兩大類。前者包含水壺、飯鍋、陶甗、酒瓶等,每一樣陶器都有專屬的功能;後者指祭祀用的祭杯,在祝禱場合用來禮敬神靈和祖先的酒杯。阿美陶的製作者多數為女性,一年只製陶1次,製陶時間約落在二期稻作的秧苗插下後、稻穀收割前,過程包含採土、過濾雜質、練土、捏製、燒製等步驟,製陶期大約1週。由於耗費時間長、所需人力多,因此婦女們會趁農閒時刻製作家裡需要的各種器皿,以自用為主,若有多的才和其他部落交換。 隨著鋁製品普及,太巴塱部落在1960年代後已不自製陶器,阿美陶險些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所幸曾接觸到末代製陶的Afo',一邊憑藉小時候的記憶,一邊至豐濱部落學習,不僅將過去製陶的步驟一一找回來,也成立「瑪武拉外工作室」,要將阿美陶傳承下去。
步步解鎖阿美陶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取土 一行人偕同磚窯廠老闆到Sado(砂荖部落)的礦場取土。取土地點是一片凹下去的窪地,Afo’說,「眼前的凹地是這幾十年來因為磚窯廠取土煉磚而挖空的,因此我們取的土會更接近地表,更黏更純。」 在取土之前必須先祝禱,Afo’準備2杯米酒、3顆檳榔、3根菸,並以族語向天神、地神、山神、祖先說明我們的來意是要傳承祖先的智慧,請不要害我們。祝禱詞念完後,Afo’先以手指指尖沾酒,向3個方向輕點,接著點菸並夾在草葉上,過一會兒再將酒倒入土中。...
賽夏人怎麼看阿美陶?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決定返鄉學習文化? 在2014年我大學三年級,第一次回部落參加paSta'ay,真的是一記當頭棒喝。當天6點開始歌舞,我一個人坐在祭場旁的觀光客休息區,身上帶著奶奶留給我的族服,但我完全不敢把族服拿出來穿。我知道下去跳舞要穿族服,但問題在於我連如何下去跳舞都不曉得,我只敢和觀光客坐在一起,看著大家跳舞,因為我覺得配不上這身族服。當時我自問:「我真的可以成為賽夏族嗎?」...
捏陶壺捏陶壺 捏捏捏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經過昨天的捏製練習,今天Afo’讓hewen製作體積更大的Atomo,這也是常見的生活用陶。準備的工具需要一只轉盤、托盤和鐵刷。 取出適量的土,並且上下拋擲土團,把空氣打出來。緊接著開始捏製,把土團放在轉盤上,右手的拇指壓入土團的中心,另外4隻手指扶在外壁,左手則一邊慢慢轉動轉盤。這個動作是要在土團中間製造凹洞,做成粗胚。...
以陶破冰 拉近跨族群、跨文化的距離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這兩天製作不同陶器有什麼樣的觀察與心得? 最大的差異是今天學習用手捏出凹槽的技法,昨天做祭杯是分別製作一片陶板和一塊底座,再慢慢塑形,但今天是從一顆土團慢慢挖洞,可以讓陶器的狀態更挺。這種用手捏出凹槽的方式看似簡單,但「濕度」和「溫度」的掌控就非常重要。過程中我一直因為陶土裂開而有點慌張,我在想有可能是濕度不夠;另一個重點是溫度,因為表面不斷與空氣接觸,容易造成表面先乾、內裡還是濕的,所以外表會頻頻出現裂痕。為了讓內外乾燥的速度一致,就要把陶器捧在手心,用手的溫度蒸發內裡的水分。最後是「休息」的概念,捏陶不是一氣呵成,陶器必須經過適當的靜置,底部才會堅固,有了穩固的基礎,才能將陶壁往上塑型。...
開窯啦!大功告成接著採野菜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第三天終於可以開窯了!花了近40個小時降溫,電窯仍透著熱氣,需要戴著手套才不會燙傷。打開電窯爐蓋,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作品,是一盒盒粉橘色的陶珠。一層一層取出後更驚喜地發現,儘管是同一個窯燒製的,但每一項作品的色澤都有些許不同。Foday分享,如果是更大型一點的作品,每一個部位的顏色也都會有差異,而且無法事前掌控,是窯燒的驚喜與樂趣。...
不認輸、不會停 繼續走我的路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開窯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什麼感覺? 和土的顏色完全不一樣!燒完反而是粉橘色,有種從冷色調變成暖色調的感覺。把燙燙的陶捧在手心的時候,我在想這是花了2天時間換來的,現代大量複製的陶隨手就可以取得,製陶的技術要在當代傳承真的不容易。同時可以理解,為什麼以前老人家會很珍惜他們擁有的東西,因為這些不是想買就買得到的。...
taSilotor: komi:im ray basang ka hin’azem 尋找身體感
攝影╱林靜怡
你對原住民的想像,真實嗎?傳統生活離我們太過遙遠,原住民部落又非日常觸及的範圍,於是「原住民」藉著學校教材、媒體報導,形塑出大眾想像的樣板。但這次我們不用口水論戰,而是下戰帖讓非原住民親自認識我們。 本期《原視界》邀請體能表現不俗、偶爾會被誤認為原住民的導演郭佩萱,到Madawdaw部落體驗傳統原住民生活,從砍竹子、削藤、編竹籃,以及到潮間帶與田野採集,用3天的日常作為交流,切身體會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郭佩萱會如何接招呢?
我以前只知道石板屋耶!
文╱郭柏均 攝影╱林靜怡
收到這項原住民文化體驗邀請的前一個月,才剛去一趟臺東旅遊,除了令人放鬆的山水美景,也注意到很多主打原住民特色的小吃與建築,以及許多擺放在自家門前的手作裝飾和擺設等。但當提到原住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時之間我竟然難以解釋,因為生活中並不會把「原住民」特別區分(除了看到身穿傳統服飾的表演者,或是強調原住民的商品名稱),我一直認為我就是生活在有這些人存在的地方。我要如何訴說自己與原住民族的關聯?是為了考試而把分布臺灣各地的原住民族背下來,或是聽原住民的音樂、看相關的電影嗎……
長出歸屬感與生活感的家屋
文╱郭柏均 攝影╱林靜怡
從小在南王部落長大、受過卑南族年齡階級訓練的陳豪毅,在30歲回到阿美族母親所屬的麻荖漏部落時,他發覺這裡只有教會,卻沒有族群文化的痕跡,誘發他開啟認識母親文化的路徑。陳豪毅透過自己的身體向老人家請教,花了近7年的時間學習藤編。藤,除了做籃子,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於綁房子,在陳豪毅對自然素材有十足的認識後,他決定開始備料建房。 ...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