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pahaihian ni saw ki yami 被遺忘的族群
pahaihian ni saw ki yami 被遺忘的族群
插畫/林家棟
臺灣的故事,應該用什麼樣的史觀來看待? 學校裡,老師教我們,臺灣是從荷蘭登陸為歷史的開端; 生活上,社會價值明示,「我們」漢人就是臺灣的主人。 但是從數萬年前到荷蘭占臺,這一段消失的歷史,被誰遺忘了呢?
不只是「漢化」這麼簡單 臺灣平埔的原住民族群
文/Muni Druluan 溫馨 插圖/黃鼻子
帝國主義帶來的殖民跟侵略思維,在歷史上被淡化為外交角力;努力設法抵抗的原住民族,經歷一次次遷徙與躲藏,導致文化流散,因而遭到「漢化」,這是臺灣社會對平埔原住民族群普遍的基本認知。
噶瑪蘭與凱達格蘭 北部平埔族群
插畫/林家棟
原居於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在漢民族大舉入侵後,多數遷移至花東海岸,經常被誤認為是阿美族中的一支。如今,噶瑪蘭族是政府官方承認的第十一族原住民族,但對噶瑪蘭人而言,他們還沒真正找回自己的名字。
第一個(╳正名╳)復名的平埔族群 噶瑪蘭族
文/Uki Bauki 圖/Uki Bauki提供 插圖/林家棟
「噶瑪蘭族」的族群名稱,雖在2002年隨著族群復名後,納入《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條第一項的用詞定義,但是只針對原本有原住民身分的噶瑪蘭族人,也就是在1956登記及1963年前補登記的族人。大部分日據時期戶口名簿中註記「熟番」的噶瑪蘭族後裔,也就是被分類為「平埔族群」的人,至今依然沒有原住民身分,並未真正「復名」。
遺忘,是為了記起 你所不知道的凱達格蘭族
文/詹素娟 插圖/林家棟
1996年3月,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根據學者專家意見,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作為對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紀念與尊重。臺灣的社會大眾才恍如大夢初醒般的認識這名叫「凱達格蘭」的原住民族。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凱達格蘭族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如今又在哪裡?大部分的人恐怕還是所知有限。
課本上沒有教的中部平埔族群
文/王商益 Kaisanan Ahuan 圖/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提供 插圖/林家棟
我們熟知的臺灣歷史,歷經荷蘭佔據、鄭氏、清帝國、日本分別治理,而塑造出臺灣今日的地景與文化面貌。但許多臺灣人不知道的是,最早生活在中部的平埔族群,因外來政權的侵略與殖民,而受到屠殺與迫害,只能遷徙、逃散以謀求生機。 由噶哈巫族、巴宰族、拍瀑拉族、道卡斯族、巴布薩族、羅亞族、阿里坤族組成的中部平埔族群,其後代青年為找回被忽視的族群歷史與記憶,迄今仍無畏的走在復振之路上......
島之西南域 南部平埔族群
文/陳以箴 插圖/林家棟
在臺灣廣袤的西南地區,曾經住過哪些人?過去雄踞西南平原的平埔族群,在歷史上隱沒消失,透過歷史文獻的研究,族群的面貌漸漸浮現,成為後代族裔尋找認同與歸屬建立途徑。
紛雜而生猛的馬卡道Makatao
文/陳以箴 圖/陳以箴提供
分布在屏東的原住民族,除了大家熟知的排灣族、魯凱族,其實還有現今被歸類於平埔族群的馬卡道族。他們其實是一支——外在的族群分類經過多次變動、內在的族群文化也相當複雜多樣的人群集合。
堅定向前行的西拉雅Siraya
文/陳以箴 圖/陳以箴提供
作為大眾今日最為熟知的平埔族群之一,西拉雅族不僅腳步相當快,近幾10年與臺南市政府攜手竭力爭取正名,同時也是歷史上最早與其他國家勢力接觸的人群。荷蘭人眼中的「福爾摩沙人」,指的便是臺南四大社(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及麻豆社),如今被稱為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
歷劫後重生的大武壠Taivoan
文/陳以箴 圖/陳以箴提供
若要說臺灣有哪個被稱為平埔族群最為矛盾的,就非大武壠族莫屬了。大武壠族人目前主要分布在高雄山區的甲仙、杉林、六龜、內門等地,比許多山地原住民現居的部落海拔位置都還要高。
錯置的名字:(╳洪雅Hoanya╳)羅亞Lloa、阿立昆Arikun
文/陳以箴 插圖/林家棟
過去社會經常以洪雅族、和安雅族,稱呼遍佈雲嘉南和中彰投地區的諸多平埔族群村社,但這個由伊能嘉矩所記錄、通行已久的族稱,其實很可能是由閩南語 Hoan-á(番仔)轉化而來,並非真的有此族稱存在。被歸類於洪雅族之下的羅亞、阿立昆兩個支族,或許更適合稱呼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歷史上,羅亞分布在雲林、嘉義、臺南北部地區,而阿立昆則分布在臺中、彰化、南投西側一帶。
人人都是平埔原住民?!
文/郭柏均 插圖/James Lee
在臺灣,你絕不免會聽過的都市傳說:只要你有某項特徵,你就有原住民血統喔!
1
2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