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iakuan: anshaishin iamin a kmalawa 交棒──為我們挺身而出

iakuan: anshaishin iamin a kmalawa 交棒──為我們挺身而出
插畫╱林家棟
1990年代前,臺灣政府因未曾正視原住民的民族地位,而未有確切的民族政策治理。為爭取原本即屬於自己的權利,原住民紛紛走上街頭,突破國家與主流社會帶來的困境,建立原住民族的地位與集體權。......
在原運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巴努.佳巴暮暮
文╱梁雯晶 攝影╱蔡世豪 照片提供╱黃子明
從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到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簡稱邵文協),巴努.佳巴暮暮一生都在為臺灣原住民族的權利奮鬥。雖已年近古稀,但一談到族群事務,他依舊生氣勃勃、雙眼清明地說:「我的生命已奉獻給臺灣原住民族。」
將權利償還給原住民族 布卡.蔴旮旮菉灣
文╱梁雯晶 照片提供╱黃子明
走過風靡雲蒸的原運年代,布卡.蔴旮旮菉灣從當年扶棺抗議的熱血青年,放下一切回到部落,擔任神職近20年。現今則是部落的族語推廣人員,帶領長輩、孩童重新說自己的語言,找回族群的文化與尊嚴。
站在反雛妓遊行第一線 羔露.瑪萊
文╱陳怡如 攝影╱曾信耀 照片提供╱黃子明
33年前,在臺灣救援雛妓的指標性遊行中,羔露.瑪萊用阿美族語對身處黑暗巷弄中的姐妹們殷切呼喚。這場遊行後,雛妓問題獲得社會正視,促成政府修法保障兒少權益,少女悲歌終於畫下句點。
照亮黑暗世界的盲眼詩人 莫那能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黃子明
儘管雙目全盲,莫那能對原住民的弱勢處境,卻看得比誰都清楚。他用詩歌直指議題核心,參與成立原權會、擔任部落工作隊召集人,走過風起雲湧的原運年代。現在,他仍在為原住民發聲。
拍攝原住民族運動超過30年 黃子明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黃子明
不具原住民族身分的攝影師,卻能信手拈來各個原住民朋友的近況,手機裡也滿是近期的對話紀錄。黃子明拍攝原住民族議題超過30年,上千張照片述說原住民族的發展,也看見他的人文關懷。
物件看歷史 原住民族運動是怎麼出現的?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James Lee、達志影像
「還我土地」、「還『原住民』生存」、「不要叫我『番仔』!」、「不是同情,而是正視原住民之情」,從1980年代原住民族運動的口號,可以看出當時的訴求僅僅是要求政府及社會重視族群基本人權。有別於現代數位科技的多元與便捷,來看看40年前的原運前輩,是如何組織人群、發展社會運動的吧!
原住民族的集體權
文╱施正鋒(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及發展學系教授)
法國學者瓦薩克(Karel Vasak)的「人權三代論」,依據人權發展的先後分為三大類:屬於第一代人權的是公民權及政治權,第二代是經濟權、社會權、文化權,而第三代則是共同權、發展權、環境權及和平權。這裡的「共同權」是指因為隸屬於某個集體的身分而享有的權利,又被稱為「集體權」(collective rights)、或是「集團權」(group rights),包括婦女權、兒童權及「少數族群權利」(minority rights)。......
iakuan: anshaishin iamin a kmalawa 交棒──為我們挺身而出
插畫╱林家棟
曾被視為「政治冷感」的新世代年輕人,因執政者無法即時回應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經歷文林苑都更案、福島核災、洪仲丘案等事件,催化了學運、社運的浪潮,街頭上再度迎來追求公平正義的呼聲。 這次與以往不同,這群年輕人善用各種科技工具與社群媒體平臺,讓社會運動延燒,抗爭不只是一瞬間的爆發,包含事前動員、事後持續發聲表達,都成為影響國家與公民關係的途徑。「街頭外的運動」已然展開,延續前輩們的運動精神,青年世代正一步步激起改變社會的漣漪。
原住民青年的發聲平臺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凝聚年輕力量的原住民族青年陣線(簡稱原青陣),匯集大學到35歲上下的原住民青年,以沒有框架且彈性極大的組織型態,讓人人在這裡自由尋求夥伴、放大發聲能量,成為串聯原住民青年的重要平臺。
凝聚青年世代的向心力 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
文╱梁雯晶 攝影╱蔡宗昇 照片提供╱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一群20多歲的布農青年,於2015年成立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簡稱東布青),有別於布農族傳統,他們致力打造屬於當代布農青年的對話平臺,引領青年世代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
用行動撐起部落彩虹 臺灣原住民同志聯盟
文╱陳怡如 照片提供╱臺灣原住民同志聯盟
比起一般同志,原住民同志有著更多害怕被看見的壓力。臺灣原住民同志聯盟(簡稱原同盟)無懼社會眼光勇敢現身,給了很多人勇氣。他們為這群「少數中的少數」,打造一個互相支持理解、安身立命之所。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