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Patarwamara: matyangulwalwadhane ka vai 交棒──泰雅其實很可愛

交棒──泰雅其實很可愛 Patarwamara: matyangulwalwadhane ka vai
攝影╱黃建彬
阿禮部落位在中央山脈最南端的霧台深山,在莫拉克風災後遷移至山下永久屋居住。經常臺中、阿禮部落兩地往返的都市孩子Muni Druluan,返鄉路也變得更快速。 但是過往一家人相處的畫面並未隨著行囊移動至山下,仍停留在山與山之間。這次來到樣位處深山的司馬庫斯部落,層巒疊嶂的山景會喚起?馨什麼樣的童年記憶?因團結發展部落觀光而讓族人安居樂業的泰雅人,又會帶來什麼感觸呢?
都市女孩闖深山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長大之後,逐漸發覺我總是在每一個高山部落尋找Adiri的影子。我的媽媽來自魯凱族最高的部落── cekele Adiri(阿禮部落),從平地開車要走將近2小時的山路。在總是「嫌東嫌西」的青少年時期,習慣都市生活的我,回Adiri時最多的情緒就是感到不便與過時。舅舅們不斷輪流爬上屋頂修理老是收訊不良的電視天線、餐桌上最豪華的料理是一大鍋的排骨樹豆湯、人一多突然用光的瓦斯使得大家輪流等大鍋水燒開再洗澡……我們時不時跟媽媽抱怨太久沒有吃到雞排、想念隨開隨看的第四臺,每天唯一的休閒娛樂只有在部落的小路間繞著、晃呀。此習以為常的返鄉之路,一直到大二那年莫拉克風災入臺而漸漸沖淡,當時連綿的豪雨重創Adiri,老家前的馬路整個翻起來,我們家被遷移至山腳的永久屋。...
司馬庫斯 從一個部落變成一個大家庭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海拔1,500公尺、1979年全村通電、1995年開闢第一條聯外道路,這些形容司馬庫斯的數字,遠不及在搖晃的車子坐上3小時,上上下下繞過幾座山頭,帶著搖晃的身體感抵達部落入口來得實際。這個曾因地理環境而與世隔絕的部落,在30多年前因為發現神木,成為炙手可熱的觀光勝地。...
部落觀光不容易 每個人都要有三頭六臂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司馬庫斯觀光業務分成民宿和餐廳,由全部落共同經營,占部落7成收入。一起跟著Muni學習旅遊產業的眉眉角角吧!
做部落觀光有好多學問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之前來過司馬庫斯嗎?對司馬庫斯的想像是什麼? 我沒有來過司馬庫斯,但有去過對面的鎮西堡。我曾經在公視的節目看過這裡的共營制,當時覺得這種凝聚力很棒,其實我們部落這幾年落也想做民宿和觀光產業,就有人提過這個制度。...
朝聖司馬庫斯巨木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司馬庫斯以神木聞名,到底神木是怎麼被發現的?沿途風景和泰雅族的遷徙歷史、產業有什麼關係呢?走在族人們的傳統領域,從各種細節解鎖司馬庫斯吧,出發!
以外人視角看泰雅文化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今天走神木步道的感覺,會聯想到過去在部落的經驗嗎? 有啊,在走上坡的時候,身體記憶就會有點回想起來,小時候在部落走路也是一直上坡、下坡,感覺很相似。尤其今天步道前段和我的部落滿像的,只是竹林沒有這麼茂密,小時候沒有東西玩,我們都會到處走,拔樹枝、拔草、撿石頭丟一丟、鬧著玩。這讓我想到一件事,我們部落的房子是一層一層蓋在山坡上,所以走在上層可以接到下層人家的屋頂。有一次看到一間屋子比較荒涼,我們以為沒人住、發現祕密基地,還呼朋引伴叫大家來玩,在屋頂上跳來跳去,結果一回家就被罵了,因為那戶有來問是誰的孩子在別人家屋頂上面跳。...
水蜜桃是要被細心呵護的水果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司馬庫斯的兩大招牌就屬「神木」和「水蜜桃」。水蜜桃不僅是一年一次的秒殺逸品,還有許多遊客會為了水蜜桃年年上山。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能種出又大又甜的水蜜桃,還有許多隱藏版的照顧工作。
以前參與不到的,長大找機會補回來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今天參與水蜜桃的農事,有什麼感想? 這可能會是我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陷阱。因為魯凱族的女生不太會參與狩獵,加上陷阱又屬於手作,我又特別不會編東西,魯凱族的繡法只會最簡單的十字繡,所以Jumu老師在講「L型」的時候,我內心一直吶喊:「L型在哪裡?」...
交棒──泰雅其實很可愛 Patarwamara: matyangulwalwadhane ka vai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你賺得錢夠多嗎?」「你為什麼不能跟別人一樣優秀?」「你想過未來要做什麼嗎?」你是不是常常覺得厭世情緒不夠用,也想跟著大喊:「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這次厭世哲學家決定,短暫遠離城市喧囂與熙攘,到南澳泰雅族部落一探究竟,原住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只是想打獵物吃,要先走一大段山路;想織一件衣服,得先種苧麻;想泡杯茶喝,還要懂得辨識植物。這些從來沒有過的體驗,還有時間讓厭世代青年安心厭世嗎?
厭世哲學家 暫時停止厭世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說來慚愧,我對原住民族的認識並不多,也不夠深入。我是國文老師,國文課程和原住民族有關的課文,談論的多是原住民族的歷史,也有選錄過原住民詩人瓦歷斯.諾幹的〈霧社〉其中2首,主要探討泰雅族人在霧社事件「之後」的命運。這是很特別的,因為一般歷史課本只會提到牡丹社事件的「前因」及「結果」,並沒有討論此事件「之後」,倖存的泰雅族人有何處境。...
在南澳的獵人與織女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傳說,泰雅族人發祥於南投仁愛鄉,祖先們從一顆大石頭蹦出來,並在四周建立部落。隨著族人數量越來越多,土地不敷使用,為讓後代有土地能夠使用,祖先踏上遷徙之路,來到思源埡口。相傳泰雅三兄弟在思源埡口各奔東西,大哥Kbuta越過大霸尖山向西部移動,小弟Kmomaw順著蘭陽溪定居於現宜蘭大同鄉,二哥Kyaboh則越過南湖大山,落腳於和平溪流域,形成臺灣泰雅族群的大致分布。...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