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Patarwamara: matyangulwalwadhane ka vai 交棒──泰雅其實很可愛

獵人 最懂山的人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Wilang上山的獵徑與南澳古道前幾公里大致重疊,只是獵人上山有工作在身、需要求快,會在合適的位置下切山谷往另一座山走去。從國小三年級就在南澳山區走跳的Wilang,對山林任何一處地景故事與動植物知識都能信手拈來、滔滔不絕,可說是這片山林永遠的知己。
從獵人身上學到的事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原本對原住民獵人的認識是什麼? 應該是幾乎沒有認識,我完全搞不懂現在還有人在當獵人嗎?之前去不老部落有原住民帶我們走山路,經過某個地方有陷阱,他請大家不要靠近。那時候有稍微認知到好像可以透過陷阱抓獵物,但可以用獵槍嗎?或是可以追捕獵物到什麼程度?我完全不了解,「獵人」這兩個字離我很遙遠。 ...
織女 用一生在經緯間實踐文化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插畫╱林家棟
當代社會以高織機、成衣廠等機械化生產方式製造衣物產品,我們只在乎穿搭品味、美觀及可看性,感受不到一絲一線的溫度,衣服不過是一副裝飾性的空殼。但是在傳統社會,優秀的織女需要長時間養成,藉由織布淬鍊出品格與能力,從中型塑族群文化和家族認同。從苧麻種植到織布,每一件織女織出的布匹、服飾,都留住了時間,也保住了文化。 在都市長大的Pisuy,選擇找回泰雅族織布的核心精神,從向太魯閣族的織女拜師,到走上泰雅織布文化復振的路上,Pisuy足履實地熟悉這塊土地,透過雙手捻織出祖先的智慧。
除了約吃飯,我們有凝聚歸屬感的方式嗎?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有聽過原住民家屋嗎? 以前讀文學看過學術上的「家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甚至是塑造人格、性格很重要的場域,不像「一間房子」是一個客觀的物件,而是有人在裡面互動,共同構成有歸屬感的地方。 早上一看到家屋的想法就是沒有桌子,跟我的生活很不一樣,還看到烤火的地方,我從來沒有想過「烤火」可以出現在家裡,尤其在城市更不可能,這讓我開始想像以後如果隱居山上,會住在什麼樣的地方。而且我之前對原住民家屋比較沒有具體的想像,不清楚構成家的核心、凝聚大家的東西是什麼,今天上完課了解到「織布」是很重要的一環,這也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
從土地長出來的泰雅家屋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為什麼我跟武塔不一樣?」Wilang曾經帶著困惑長大,直到大學開始查文獻、舊社踏查,跟著長輩走回Haga Paris,認識到自己的根後,決定重新讓Haga Paris被看見。 Wilang與Pisuy付出心力拜訪部落耆老、翻遍典籍資料,在2016年於家族土地上搭起一幢泰雅家屋。兩人細心呵護這片土地,灌溉愛與養分,讓泰雅文化在這片山腳扎根、向外結果。
讓知識更貼近生活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早上聽老師介紹家屋,有引發你想到什麼嗎? 老師在問答過程說明很多木頭選擇的原因和建築型式的緣由,讓我想到漢人常誤解住在山上的原住民受到的教育不如平地人,所以比較不聰明,但事實上原住民族更多的是來自生活的智慧,我必須說他們都是生活智慧王。就像歷史課本會讀到江南地區是干欄式建築,中國北方有窯洞的古建築,這都是一種就地取材,用最少的成本建出最實用的東西。我很佩服他們沒有現代技術,卻可以蓋出這麼適合居住的地方,真的只有「佩服」兩個字。
  • 1
  • 2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