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編輯手札

rako a vatvatek:pangaktoktowan no mitarek a itetngehan 展開跨族群、跨文化的深度對話
2022 Issue 35 發行人的話
傳統文化的保存一直是每個時代、各個族群都可能面臨到的問題。過去為了協助將部落珍貴、美好的文化知識分享給年輕族人,《原視界》團隊積極深入各個角落,邀請族人訴說關於他們與部落的故事,讓下一代多一條管道認識自己家鄉的文化與故事。...
kmalawa sa mia’atha’athan kazakazash a kalapaw 搭建多元文化的交流平臺
2022 Issue 35 編輯觀點
過去臺灣社會主要以漢文化的價值觀作為主流思考模式,造就大眾對原住民部落文化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觀光層面。事實上,原住民不僅是臺灣這片土地原本的主人,我們也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而作為多元文化認識與互動窗口的原文會,希望藉由建立更多元的交流管道,讓其他族群能夠從原住民文化中,學習運用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愛護我們的家園,並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rako a vatvatek: tamo macikaop do rako a wawa 我們即是海的一部分
2021 Issue 34 發行人的話
海,在日出與夕陽的照射下,具有不同的色澤;隨著漲潮與退潮,也產生各異的型態。千變萬化的海,是上帝創造出的美感,尤其當你跳入水中,海從原本平面的視覺,轉化為三度空間,你看到的是更完整、豐富的生命系統。像是色彩繽紛的珊瑚礁、從洞裡探出頭來的狡猾海鰻、石頭下動作敏捷的章魚,還有優游海中的熱帶魚群。...
wazaqan pinfazaq iamin mafazaq a kalawan 海教會我們的事
2021 Issue 34 編輯觀點
在邵族的語彙中,「日月潭」或「海」,都是以同一個單字「wazaqan」稱呼。對邵族人來說,日月潭就如同是我們的大海。今年,3名黑潮勇士以拼板舟划行環島,在8月抵達日月潭,與2艘邵族的獨木舟共行。這是南島族群第一次有拼板舟位於海拔748公尺的水面划行,兩個有造船歷史的民族以舟交流,使用截然不同的船體,感受祖先的智慧與文化。...
isaray tamo o ya mapiveyveken so kaka’asan a tao 向山林的守護者致敬
2021 Issue 33 發行人的話
原住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緊密連結,不只是居住環境,就連採集、狩獵也都獲取自自然。我們對環境的高度倚賴,養成我們必須與自然界取得平衡的觀念,以及對環境的敬重。像是進入山林前,我們會和山、祖靈對話,請祂們賜予我們生活所需,我們只會拿該拿的,絕不過量索取。不同於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原住民族深信,唯有知足、不過度浪費,才能與自然共生。 ...
kataunan sa mafazaq ananak a lhmaza 部落是認識自己的起點
2021 Issue 33 編輯觀點
當代社會稱呼的「傳統領域」,其實就是族群中各個部落氏族所管理的區域,且是原住民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生活環境。有別於非原住民是根據國家行政區域的劃分,認識臺灣這片土地的組成,原住民則是跟著長輩在山林裡學習、成長,與自然萬物共處,從中了解到一草一木都是讓生活完整的拼圖。對原住民而言,山是食物的供應者,我們敬天愛地、相信萬物皆有靈,謹守部落傳統的禮儀和禁忌,和大自然共生共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和土地的連結如此緊密。 ...
rako a vatvatek: ngongyod a panovilan o izezyak 聲音是最真實的存在
2021 Issue 32 發行人的話
聲音是原住民傳遞訊息的重要方式,比如以拍手引起節奏的「拍手歌會」,就是達悟族一大音樂特色。拍手歌會的緣起是讓年輕的未婚男女彼此認識,大家圍坐在工作房,透過對話式的答唱,展現歌唱的功力。直到1980年代,政府大量興建水泥房,拍手歌會因失去展演空間而漸漸消失。 oizezyak no tao am, makdeng a panovilan, makman so pikaryagen o lima, a mimamayo a anood a karyag no tao do Pongso. o aingan no mikaryag a mianoanood am, kaloalovotan da no malalavayo a tao, amia sira do makarang a mikaryag. todangay no ka1980 a awan, mamareng rana sira o seyvo do kacian so inicik a vahay no tao am, abo rana o kaloalovotan no tao a pikaryagan da, tomazestes rana mabalinas o mikaryag do icicirawat no tao do Pongso.
maqaquyash puil sa mita wa Thau a kazakazash 歌唱留下我們的文化
2021 Issue 32 編輯觀點
我從13歲開始寫歌,2017年發行第一張邵語專輯。我會站上舞臺唱歌,是因24歲加入原音社後,前輩帶領我演出原住民族歌謠,這些經歷也讓我對不同世代的背景差異感受更深。 minakamakthin turu a qamishan lhmazawan iaku matash sa quyash, 2017 a kawash ianan iaku mu’apaw sa makintata wa Thau a quyash. maqa iaku isa mapushaz lashpaat a qamishan matudahip sa Yuan-in-siaa numa mafazaq iaku milhalhilhi ifafaw sa kalapaw maqaquyash, numa tantuqash makathu iakin shaila sa miniahala inai a thau a quyash, sa izai a kalawan, mathuaw iaku mangqtu sa thuini antu tataal a tilhaz a kalawan.
do ili o nikapowan no mabnek aipacingosongoso a vazay 從部落主體性出發的運動之路
2021 Issue 31 發行人的話
1980年代原住民族運動的蓬勃開展,很重要的關鍵在於掌握清楚的核心訴求,以及明確的民族立場。除了訴諸政治權力,資深代的運動者同時也在詮釋原住民文化和部落的主體性。 ...
ya kahiza miniahala inai a thau a makakakri numa muhiaw sa malhinuna 快速發聲的後原住民族運動時代
2021 Issue 31 編輯觀點
與40年前的原住民族運動相比,現今的「後原住民族運動時代」有截然不同的策略與工具。在上個世代要傳遞訊息耗時費力,但當今網路媒體眾聲喧嘩,資訊流動極為快速,發起議題、號召動員都更加容易;而且藉由不同的平臺,不僅能夠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和聲援,也能連結到各類型的族群,讓原住民族運動的議題更趨多元。...
pangamizingan so ciricireng no kamavakesan 打破限制 提供女性發聲的舞台
2020 Issue 30 發行人的話
在我的家鄉蘭嶼,我們的空間劃分跟性別息息相關。... o pimasaodan namen a tao do Pongso am, mitarek o panisiboan no mehakay aka no mavakes, mangahahap sira o mehakay do rako a awa, o mavakes am, maneysavat sira do keysakan...
binanau’az pu’apaw sa kushwit大放異彩的女力優勢
2020 Issue 30 編輯觀點
原住民傳統部落多由男性負責部落公共事務,女性則支撐家庭運作。男女角色的使命與擔當,也因各族文化的規範而有所差異。... isai tiakahiwan a kazakazash kataunan, ayuzi a thau lhungqizi a manasha a suun a lalawa, binanau’az lhungqizi a taun. numa ayuzi mat sa binanau’az malhkakrikriw mashashu. numa sa Amis, binanau’az ashuqrumin taun a lalawa...
  • 1
  • 2
  • 3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