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深度觀點
  •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 國際視野
    • 部落sowalen
    • Alian 96.3
    • 影像spotlight
    • 飛魚嚮導
    • 苡粟發酵了
    • Pulima焦點藝文
    • palalan打開思路
    • 踏10之路
    •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 全書PDF下載
  • EN
  • 搜尋 

編輯手札

ya makovot do onowned ko a nakenakem 懷持夢想 回到心中的家
2019 Issue 26 發行人的話
ko rana nimownay a ya omnakenakem sia do onowned ko , so ka pikala ko so ngongyod a macingosongoso no vazay no tao do Pongso aka no kabedbedan a vazay no yancomin . no kasanensi ko pa do daygako am, nimacilovot ko a macingosongoso no makahahango a kosozi do Pongso, ka ji da nimapakasan so kosozi do Pongso, nimaciminda no kanonang na,a ka ji ko rana nimivatvatekan do daygako, ji nimionownay, a kangay ko mivazay do dipoing, aka do tizibi no yacomin, siciaikoa ya am, ko vayo pa ya da nibnek a panirsiringen do yanbongay. 一直以來,我都在心裡規劃著一幅工作藍圖,我想找一個可以替蘭嶼說話、可以替整個原住民做事的工作......如今接下原文會第三任董事長一職,可謂任重而道遠。
Patosokan: Sasi'ayawen no Tangafolan a raropayen a demak 平埔族正名路漫長
2019 Issue 26 編輯觀點
Nai 2001 mihecaan ko Tangafolan miteka a patawtaw to ngangan nangra, sa i 2010 mihecaan pakokot i Lin-ho-ko to pisakasak no cengfo to salongoc no nikalatamdaw, halo iraay ho hakiya ko tatapangan no Tangafolano kalosasowalen han to konini a demak. Ano wasilen a mipo’elac ko Tangafolan a kasafinacadan, ira ko Kavalan, Ketagalan, Taokas, Pazeh, Papora, Babuza, Hoanya, Siraya ato Makatao a finacadan. 平埔族群從2001年開始投入正名運動,於2010年向聯合國遞狀控訴臺灣政府剝奪平埔人權,連帶使平埔族群存在及主體性也受到討論......
給魚吃不如教如何釣魚
2019 Issue 25 編輯觀點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開宗明義即是為了保障原住民族的就業工作權,制定相關的施行細則,無非是協助及輔導原住民就業及經營事業。雖有法律的保障,但在過去30年,原住民的工作及就業狀況,似乎也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議題。一個國家的進步與否,端看這個國家的人權為重要指標,尤其對少數族群權益的保障。
跨過距離隔閡 在都市參與部落生活
2019 Issue 24 發行人的話
當族人來到都市工作或生活時,文化衝擊是必然的。因為對環境不熟悉,生活習慣也不同,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再加上距離的隔閡,在都市沒有接觸部落文化的管道;以前來到都市生活,幾乎就等於和部落隔絕,讓族人們面臨族群和文化認同的難題,找不到歸屬感。
當都市叢林的客體成為主體
2019 Issue 24 編輯觀點
這些年,都市原住民的生活及教育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方向,尤其是2017年《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立法通過之後,臺灣原住民的族語發展更加受到矚目。其中,推展原住民族語,不僅是主管機關原民會的重要業務,各級學校也都肩負重責大任。
一步一步 踏10之路
2019 Issue 23 發行人的話
今年適逢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成立10周年,10年來原文會見證許多族人返鄉尋根的重要時刻。10年前,原文會領照時遭逢八八風災,許多族人看到家鄉受創嚴重,萌生回家念頭,促成1980年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後,第二波的返鄉潮。而近幾年,族群意識逐漸成形,身邊越來越多年輕族人洄游部落,極有......
是最壞,也是最好的時代!
2019 Issue 23 編輯觀點
有時候我們常認為最壞的時機,也是最好的時機,這裡面多少蘊藏著一些期待。有人總是怪運氣不佳?沒遇到貴人相助?這些似乎都取決於一個人的信念,事實是不是如此,有時真的很難預測,到底是最壞的?還是好的?其箇中感受實耐人尋味。
風起雲湧的原運時代
2018 Issue 22 編輯觀點
1980年代初期,是臺灣原住民族權利意識抬頭萌芽階段,當時還處於戒嚴的時代,但原住民校園刊物紛紛出爐,原住民知識份子也從校園走上街頭。1987年後,臺灣宣布解嚴,報紙、雜誌解禁,媒體百家齊鳴,彷彿進入知識解放的年代,也讓原住民微弱的聲音,有了發聲的平台,並逐漸獲得主流媒體的重視。
揭開邦聯時代的神密面紗
2018 Issue 21 發行人的話
倘若歷史真的是像一張「無接縫的大網」,如何才是它的最佳分割方式?倘若結構皆出於史家手筆,抑或至少有部分原本即存於事件之間?歷史能上溯至何世?
當部落遇到邦聯
2018 Issue 21 編輯觀點
原民會統計,全國原住民人口迄今已超過56萬人,16族中約有近750個部落(community),行政區域劃分共有55個原鄉。賽德克族人稱「部落」為「alang」;阿美族語稱「niyaro」;排灣族語稱「qinaljan」;布農族語稱「asang」......
「打開原住民族的歷史長河」
2018 Issue 20 發行人的話
史家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乃是文化背景,包括(信仰、態度、價值、其他),今歷史多立基於文獻證據。倘若我們追究的是美國在世界的角色,我們就應考量本世紀美國的戰爭經驗及其背離傳統孤立的支持,保衛美國自身的商業利益。傳統史書多半是為提供合宜事例或典範以利後世。凡是帶有批判性且誠懇的史書,哪怕是記敘最......
一起走進奇幻又有趣的神話世界
2018 Issue 20 總編輯的話
臺灣原住民過去由於沒有文字,對於歷史、文化與記憶,都是以口傳歷史來敘事。族人雖有豐富的口傳文化,卻被視為沒有文字的民族。祖先無法用......
  • 1
  • 2
  • 3

關於我們 / 聯絡資訊 / 版權聲明

Alternate Text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Indigenous Peoples Cultur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FB
  • 訂閱通知
  • 訪客訊息
  •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