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威尼斯雙年展紐西蘭館,展出毛利藝術家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廣獲好評,作品應邀來臺參與2018 Pulima藝術節,將在11月3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開展。本件沉浸式全景錄像作品,引領觀者走入18世紀庫克船長一行人歷經海上探索,來到太平洋島嶼初見原住民的情景。
《追尋金星(感染)》耗時10年完成,為19世紀初期法國新古典主義壁紙《南太平洋的野蠻人》(Les Sauvages de la Mer Pacifique)的影像重構(reimaging)。Lisa Reihana改變原本壁紙中的人物角色,重新手繪背景並結合攝影圖像,以數位影像的方式重現殖民主義前,紐西蘭、澳洲、大溪地等太平洋島國場景,並安排演員、舞者演繹18世紀歐洲人與太平洋原住民相遇的情境,故事內容虛實交織。
本作品的數位動畫相當複雜,概念與規模也十分龐大。由超過1,500個數位圖層所組成,每秒播放25幅圖,總長64分鐘的全景默劇,直指文化認同與殖民主義。
重申歷史
僭越殖民象徵
殖民象徵的商品《南太平洋的野蠻人》,是依照法國探險家讓.弗朗索瓦德.杜家盧(Jean-Francois de La Perouse)、路易斯.安東尼.布干維爾(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與英國製圖師、航海家庫克船長(James Cook)3人,於18世紀的太平洋探索成果所設計。原作充滿異國情調,為當時歐洲、北美特權階級室內裝飾所用,身處其中的富人,宛如真的到過這些遙遠他方;來訪的客人則像是短暫的冒險家,因而感到刺激。全然反映了當時啟蒙運動思潮和理性時代,盧梭所揭示的「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和社會進步的概念。
而Lisa Reihana的《追尋金星(感染)》改變壁紙的原先設定,她改造並重構歷史,注入21世紀毛利與太平洋的觀點。Lisa Reihana表示:「我選擇僭越壁紙的慣例。我也清楚地意識到觀點與真實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刻意展現相遇危機和文化衝突的場景於作品之中……。我嘗試使用數種技術來抵抗我所稱之的『節慶式的凝視』(festival gaze)。」
巨幅錄像
挑戰客觀與表象的真實性
作品捲軸式開展,動畫錄像從右向左緩慢移動,無盡循環的陸地、海洋和天空,在寧靜中展示了歐洲海軍、水手和貿易商與原住民之間的互通和衝突。作者將庫克船長設定為跨性別者,援引自當時太平洋島民對這位探險家性取向的困惑。隨著作品的時間軸,層層推疊出戲劇性的破局時刻——1779年,庫克船長第三次探索太平洋期間,死於夏威夷基亞拉凱庫亞灣(Kealakekua Bay),死後更被夏威夷人肢解。
Lisa Reihana引發人們關注這段斷裂、矛盾、不可挽回的失敗,以及交流中的意外驚喜。 因此,這件全景錄像向觀者提出有關文化遺忘、內在力量與性別認同的問題,同時她也挑戰客觀觀察的真實性,事件與表象的可信度使得記憶政治(Politics of memory)因而產生效力。對於夏威夷人而言,死後予以肢解有敬畏、崇敬之意,作品中呈現庫克船長被肢解的畫面,或許是象徵記憶的幻滅或誤解。
名稱雙重隱喻
一位突破框架的創作者
作品名稱《追尋金星(感染)》 ,「金星」暗喻著18世紀,歐洲力圖透過金星凌日來計算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也暗指歐洲對南洋的浪漫觀點,這從大溪地在一開始被發現者命名為「新塞瑟島」(New Cythera),即愛情女神阿芙蘿黛蒂或維納斯的出生地,可以得知。而「感染」則在表達,一旦親眼見證,人們的觀點將永久改變。Lisa Reihana期望透過影像,讓人們以不同的角度觀看歷史和所處的世界。
Lisa Reihana過去曾來台參與2014 Pulima藝術節、2009年高雄美術館「《山海子民的追尋之路》蒲伏靈境:南島當代藝術」等展覽,她的作品常借鑑於歷史實證、虛構敘事、神話與血親等元素,並顛覆時序、真理、性以及既有的表現形式,是一位勇於想像的藝術家。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創辦於2012年,聚焦於原住民族藝術,匯集既往能量、規劃未來發展,內容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音樂創作,及國際論壇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