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族人來到都市工作或生活時,文化衝擊是必然的。因為對環境不熟悉,生活習慣也不同,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再加上距離的隔閡,在都市沒有接觸部落文化的管道;以前來到都市生活,幾乎就等於和部落隔絕,讓族人們面臨族群和文化認同的難題,找不到歸屬感。

 

在我成長的年代裡,整個社會對原住民還是有些刻板印象。族人們習慣隱藏自己,不太敢說出「我是原住民」,這並非刻意,而是在當時時空背景和環境氛圍下,自然而然讓族人處於這樣的狀態。這也是因為過去我們對自己文化的信心不夠,以致於無法很清楚地把自己的特色展現出來。

 

但當時代背景改變,族人透過教育提升知識和競爭力,在許多領域表現越來越出色後,族人們的族群意識慢慢抬頭,才開始對自己形成一種自信。這是很重要的轉捩點,現在很少人會說「我不是原住民」,原住民的身分反而是種驕傲。

 

不同於過去,現在族人們在都市接觸部落文化的管道,也越來越多。比如在公部門,每個都市都有原住民的相關組織,不定期舉辦文化或產業推廣活動;又或是在媒體端,現在資訊發達,要接觸部落文化已非難事。

 

在教育上,很多學校也陸續成立原住民藝能班,這帶來兩個影響,一個是透過這樣的機制,讓都市原住民的小孩有自信養成的時間,畢竟都市原住民的成長背景,和過去在部落生活並不一樣;另一個是透過教育的方式,傳承原住民的文化和傳統智慧,即使生活在都市,還是能學習部落文化。

 

透過這些管道的幫助,現在的都市原住民青年,也開始慢慢找回對部落的認同感,距離不再成為阻礙;也因為接收的資訊越趨完整,讓他們開始重視部落的相關活動。政府為了鼓勵族人們不要和自己的部落文化脫節,也制定歲時祭儀的請假規範,所有具備原住民身分的族人,都能在各族的祭儀期間,自行選一天向公司或學校請假,讓族人們能返鄉參加部落最重要的年度祭典。 

 

比起過去,文化斷層的問題相對已改善許多。現在的都市原住民,身邊已有許多接觸族群文化的方式。這些資訊都在手邊,端看族人們是否願意打開自己的心,進一步發現和了解,即使身在都市,依舊能與部落生活在一起。

 

作為一個族群媒體平台,原文會的責任就是向所有原住民,傳遞部落文化和知識。臺灣的原住民族群相當多元,文化精彩豐富,我希望透過原文會的電視、廣播和雜誌等不同呈現方式,讓各族的文化都能完整呈現,同時也讓生活在都市的年輕族人,隨時都能接收部落資訊,不再有隔閡。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阿瑪亞‧賽斐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