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在排灣族祭祀的過程會用到獸骨,原專班課程也提供動植物的材料,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更親近部落。
根據統計,2018學年度全國共有24個大學系所開設原住民專班,為原住民學生在高等教育中提供更好的升學管道。自從原專班開辦以來,雖然對於原住民人才的培育有一定的助益,然而多數的原專班為系所底下的分設專班,因此在師資及課程內容的規劃上,也浮現不少問題。
位於桃園市的中原大學原專班,有一群熱愛原住民文化的老師,他們投注極大的心力在原住民高等教育上,除了一般學科,也在其他課程中融入民族教育,打造「大學部落化」的教學情境,讓在都市成長的原住民新生代認識並學習屬於自己的文化。
原住民青年在都市環境中難以接觸部落知識,原專班便提供管道,讓原住民學生在都市不至於與部落生活脫節。
在大學體驗
部落生活
穿越一片樹林,來到一間木屋前,中原大學原住民專修班一年級學生陳孟君是第一個到教室的同學。她細心地堆起木頭升火,對今天的課程充滿期待。
這是原專班的微型課程,透過狩獵與捕魚的實作,讓學生認識部落文化。身為原專班的靈魂人物,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主任戴永禔,規劃別出心裁的課程,讓學生實際操作,並在校區裡建構屬於部落生活的學習環境,讓這裡不僅是教室,也是體驗部落生活的根據地。
談起課程規劃,戴永禔腦中有一幅完美的藍圖,「從空間到組織,都是採取部落化的方式做課程設計,讓一群人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視角,去體會跟看待原住民族的建築、典章制度、歲時祭儀,甚至是和大自然的互動關係。」戴永禔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回到部落,貢獻所學的技能,「我們將文化落實到生活的層面,將來他回到部落經營時,腦中自然會浮現在原專班學習過的技能。」
在排灣族祭祀的過程會用到獸骨,原專班課程也提供動植物的材料,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更親近部落。
藉由學校課程建立
文化認同感
近年來,在都市生活的族人持續增加,進入原專班的大學新鮮人多數為新一代的都市原住民,在原住民文化的認同與維繫上,面臨缺乏實質部落經驗的困境。因此,原專班的主任及授課老師十分期待藉由原專班的訓練,能讓原住民青年更快融入部落,進而讓部落的人才不致流失。
原專班另一位重量級老師盧建銘認為,這群在都市成長的原住民青年,日常生活空間與部落徹底斷開,同時他們也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學習非原住民類的事物。盧建銘感嘆地說:「不管是面對部落或是都市,學生們都很辛苦。」
「原專班很重視學生對於主體性的思考,」談起課程內容,成長的歲月中幾乎不曾與部落建立深厚連結的阿美族學生高毅鴻,內心感動不已,「原專班希望我們學習如何找尋自我文化的認同,例如不是學怎麼蓋房子,而是為什麼要蓋這個房子?為什麼這一片土地可以蓋房子?從了解事情的脈絡來理解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
現在已經是大四學長的高毅鴻笑說,這幾年來他逐步建立起內心對部落的認同感,「我會開始覺得,自己似乎逐漸屬於這個部落,並想更快回到自己的部落發展跟生活。」
在中原大學原專班師生同仁集體的努力下,部落生活的價值具備更積極的意義,戴永禔充滿期待地說:「我們的學生不管是到部落重建,或者是在都市區域建立新的部落,其實都是在為下一個文明做準備,可以說他們都是未來文明的領導者。」
中原大學原專班以生活教育為基礎,在校區裡建構一個屬於部落生活的學習環境。
每週五晚間21:00首播
「LiMA」是南島語族的共同詞彙,也是數字「五」的意思。
以原住民主體出發的深度電視新聞專題節目,追蹤報導原住民族關切的公共議題,關心當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現象,掌握原住民社會的脈動,勾勒未來原住民族社會發展的願景,提供政府決策和社會討論的關鍵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