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2. 給魚吃不如教如何釣魚

2019 Issue 25 編輯觀點


原視界 2019-10-16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開宗明義即是為了保障原住民族的就業工作權,制定相關的施行細則,無非是協助及輔導原住民就業及經營事業。雖有法律的保障,但在過去30年,原住民的工作及就業狀況,似乎也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議題。一個國家的進步與否,端看這個國家的人權為重要指標,尤其對少數族群權益的保障。

 

事實上,從都會的就業環境結構來看,原住民所投入的工作行列,從高科技到底層的勞動環境,多數的原住民仍以從事基層勞動的為多數。原住民委員會前幾年開始成立就業服務員,積極地提供居住在都會的原住民就業服務。除了給族人吃魚,也希望族人能夠在擁有這份工之後,能在這個事業體裡發揮自己的長處,以成為公司的重要資產,並改善生活。 

 

從原民會2018年所作的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原住民失業率由2009年9月的8.85%,逐漸下降至2017年12月的3.88%,是原住民族失業率的最低點;歷年來大致維持在4.00%左右。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之2017年12月更降至3.66%,為近年全體民眾失業率最低點。迄至2018年3月,原住民失業率為3.91%,與 2017年12月相比,失業率上升0.03個百分點,與全體民眾失業率3.66%相較,失業率差距0.25個百分點,顯示原住民失業率已有下降趨勢。

 

報告進一步指出,原住民與全體民眾失業率之差距逐年趨近,原住民就業人數與過去相較,在「量」的提升有長足進步;然而在就業「質」 的方面,原住民就業者從事勞力密集度高之工作比率較全體民眾高,以營造業、製造業為主。雖然技術性工作不全然與低薪畫上等號,但容易受經濟環境與政策的影響,如:產業外移、外籍勞工引進、基本工資調漲、一例一休等,對勞動力市場有重大影響之政策,勞力密集度高者首當其衝。

 

回顧30、40年前的臺灣就業市場,原住民族視為黃金歲月的年代,每一個從事建築、木工的原住民,一日的工資大多在2千到3千元之間;如果是資深的工人或師傅,也都有3千元以上,讓原住民幸福了好幾年。這些年,因為臺灣經濟的發展受到限制,結構上也產生改變,勞工薪資受到影響,許久未調漲是大部分勞工難以釋懷的事。

 

從都會原住民的就業結構來看,當前原住民所面對的衝擊,主要是產業外移及外籍勞工的引進,主管機關應該要好好的規劃及輔導原住民就業。給魚吃,不如教他們如何釣魚,或許更實際能解決族人的生計。雖然這一句話有些陳腔濫調,但很實際,也有其必要。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代理執行長

章俊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