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各族之間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才得以保留先人的神話傳說。
直到1887年,英國人泰勒以英文發表其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族故事,才開啟以文本記錄原住民族神話的序章。
在荷、鄭統治臺灣時期,因主要經營的重心在今日臺南地區,缺乏對臺灣全面性的了解。後來的清朝政權,雖然統治臺灣兩百多年,但清政府對臺灣大多時間是採取消極態度,尤其對高山原住民族更是實施隔離政策,以「土牛紅線」為界,禁止高山原住民與平地漢人接觸,形成另類的一邊一國與一國兩制。
清領時期對於原住民族的記載,多收錄於地方誌中,只是這些文獻多為地方官或是文人坐辦公室中,參考前人的文獻而重新整理抄寫,很少親身踏查。因此很多地方誌對原住民族的敘述其實是互相抄來抄去,對各族神話與傳說並未有詳細的紀錄。1860年之後,臺灣開港通商,許多西方及外籍人士因經商貿易需求來臺,1887年,於屏東鵝鑾鼻擔任管理燈塔一職的英國人泰勒(George Taylor),以西方文化觀點發表其採集有關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的文章,才正式拉開以文字書寫原住民族口傳神話的序幕。
日本學者全面採集
豐富原住民族史料的記載
日據時期,因為殖民統治所需,日本政府利用人類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全面性的田野調查。這些日本學者可以說是全臺走透透,甚至還遠到蘭嶼做長期的勘查,紀錄了許多原住民族的資料,各族神話傳說,首次有系統性及全面性的記載。
大正年間,對於原住民族神話的文字紀錄已有相關成果的佐山融吉發表《蕃族報告調查書》,內容有專門一章敘述原住民族的傳說與神話。佐山融吉更與大西吉壽於1923年發表《生蕃傳說集》,將原住民族神話與傳說進行分類,大致上可分為創世神話、口傳的由來,以及習俗的產生等。
到了昭和時期,小川尚義與淺井惠倫兩人於1931年前後,以原住民族母語調查為基礎,完成原住民語的高砂族(日本人對高山原住民族的統稱)傳說集,並由東京刀江書院於1935年出刊發行。這本書自出版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神話與傳說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戰後作家陳千武更將此書翻譯,出版《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將原住民各族神話完整地分類、整理,也帶領讀者認識原住民族母語文化。
其餘如小島由道的《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移川子之藏等人發表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都有涉及到原住民族口傳神話的記載。
臺灣鳥瞰圖 Aerial View Map of TAIWAN-FORMOSA 193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1935%E5%B9%B4%E8%87%BA%E7%81%A3%E9%B3%A5%E7%9E%B0%E5%9C%96_Aerial_View_Map_of_TAIWAN-FORMOSA.jpg)
自己的歷史
自己寫
二次世界大戰後,原住民族的神話書寫持續進行,一部分透過地方誌中有關各地原住民族的篇章加以敘述,一部分則是以專書方式呈現。此時已有不少原住民各族的知識份子,基於對自身文化的關懷,投入神話的書寫、保存與詮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自1990年代開始,擬定修纂「臺灣原住民史」計畫,出版一系列介紹原住民族史的專書,過程由專家學者及原住民知識份子修纂各族群專史之外,更進行耆老口述、田野調查、資料收集等工作。國史館出版的此系列書籍,被視為對原住民史料或神話研究的重要工具書籍,可以說是戰後原住民族知識的百科全書。
原住民族也因為教育的普及,促使知識份子反思自己的文化價值,為了保存自我族群的文化,也積極參與原住民族史料研究及口傳神話的書寫,透過這些原住民作家及學者,更能對神話做出更深度的分析。布農族的達西烏拉灣‧畢馬(漢名:田哲益),將原住民各族的神話與傳說,編撰一套名為《原住民神話大系》之叢書,以一族為一本專書去書寫與探討,詳細介紹該族的神話體系與各種說法,並將神話分門別類劃分為創世、始祖起源、大洪水、禁忌與飲食等類,只是這套叢書於2003年出版,故只收錄10族(因當時原住民官方只認定為10族)。
現任監察院副院長,本身為卑南族的孫大川,曾籌畫與出版《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同樣以上述的10族為區別,介紹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另外著有《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論述原住族民神話之美。
出身鄒族並擔任考試院委員的浦忠成,也是重要的原住民作家之一,他曾經協助臺灣文獻館原住民史鄒族篇的撰寫,著有《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一書,著重介紹原住民族口傳文學出現的背景與特質。此書內容一方面介紹有關原住民族的神話故事與類型,並分析族群對於神話論述的相似之處;另一方面也發表自己對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觀點,例如為何原住民族沒有文字的出現,還有呼籲重視原住民口傳文學的保存與教育等等。
在時間的長河中
生生不息的原住民族歷史
及至現今,有更多元的原住民族神話傳說書寫及記錄形式,包括散文、插畫、圖文書、小說、桌遊等形式,廣受年輕一代的大眾歡迎,讓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族的神話世界。
原住民族神話的書寫與保存,是一個漫長且艱困的過程,原住民各族甚至各部落,對於神話口傳可能都會有自己的一套版本,跟鄰近部落可能有共通點,但也會有自己獨特的說法流傳。正因為原住民族口傳神話十分多元與豐富,必須要對各族文化特色有一定了解,才能夠更深入探討,加上原住民族悠久的歷史發展,即便是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學者,在訪問、查證與撰寫上都花費相當大的心力。希望透過本文可以讓讀者了解原住民族神話文本發展的脈絡,並對近代原住民族文學發展能有更全面的認識。
─ 參考資料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常民文化,1996。
陳千武譯述,《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臺原出版,1994。
曾建次,《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臺中,晨星出版,1998。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原住民神話大系7:卑南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2003。
孫大川審訂、陳雨嵐著,《台灣的原住民》,臺北,遠足文化,2005。
葉家寧,《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許木柱、廖守臣、 吳明義,《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1。
蔡美雲,〈《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大學國文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