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工業化的大型農業不斷侵蝕當地環境,其所發出的聲響也嚇跑當地鹿群。
武裝衝突、外來迫害與屠殺,逼得哥倫比亞Maiben Masiware族人必須遷徙他方,倚賴捕魚和打獵維生的遊牧族群,開始學習定居農耕。不僅是和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改變,同時也對文化造成傷害。生存,成為遷移後最重要的課題。
位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總人口數約4,300萬人,其中約有100萬的原住民族人口,分成至少90個族群,多數集中在東南部區域。從16世紀歐洲殖民者進入南美洲以來,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不斷受到擠壓;近代,原住民族更是無端捲入已在哥倫比亞延續半世紀之久的武裝衝突,被迫遷離原居地以躲避戰亂。在哥倫比亞,每年有上百位族人無辜犧牲,至今已至少27個原住民族群面臨消失危機,18個族群陷入極度危險的處境。
居住在哥倫比亞東部Orinoco河流域的Maiben Masiware族,受到外來殖民暴力的影響,族人可依存的自然資源越來越稀少,飽受糧食不足、封閉隔絕,以及環境遭受破壞之苦。為了生存,族人只能改變生活方式。
因農藥滲入灌溉渠道中,飲此處水源的牛群因而死亡,也為當地帶來疾病。
環境受限
文化生存面臨挑戰
Maiben Masiware族自古以來便為遊牧民族,過去40多年,他們生活的領土範圍不停縮小,遷徙路徑不斷縮短,狩獵和採集的範圍已嚴重萎縮,族人因此深陷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困境。
「過往我們會去狩獵,如果有人肚子餓,就到附近打獵、取肉,或是採集水果、塊莖類作物,我們根本不用擔心食物來源。」原住民保留區委員會領導人Magdalena Echoa Dewua無奈表示:「我們習慣不斷逐水草而遷徙,但現在環境不允許,移動相當受限。」
哥倫比亞東部的草原和河流區域,曾經是Maiben Masiware族人幾千年來的美麗家園,族人和土地的關係非常親密,文化發展也與土地緊緊相繫。但現在,他們和土地固有的互動關係改變,文化和傳統也逐漸分崩離析。
Magdalena Echoa Dewua認為,文化指的是實踐所認同的事物,無論是歌唱或是狩獵,每一件事都是儀式,「我們打獵的方式、生活的方式、我們共生共存的方式,甚至是食物、語言和舞蹈,這些都是我們之所以是Maiben Masiware族的要素。」
轉變生存方式
結盟外來援助
文化從來就非靜止不動,因此族人深知,在抵抗殖民力量進犯的同時,也不必排斥外界的援手,像是天主教聖母聖心愛子會的傳教士,就是重要的盟友之一。
「過往族人是在好幾百萬公頃的土地上覓食,可以找到好幾種不同的塊莖作物、動物及水果,現在卻不復可能。」聖母聖心愛子會傳教士Jose Abelardo Salgado觀察,Maiben Masiware族面臨食物取得受限的困窘,「領土上的限制,造成兒童營養不良跟糧食短缺,所以我們開始教導他們種植糧食作物,讓他們可以運用農耕來獲得更多食物。」
部落居民Enrque Duma充滿感謝地說,至今他們已經學會種植甘蔗、玉米、絲蘭、大蕉、南瓜及西瓜,教會甚至舉辦工作坊以共同討論相關農業知識,「以前我們完全不懂,現在略知皮毛,至少就不會挨餓。」
無懼工業化浪潮
學習新知守護族群文化
儘管國際上對原住民族權力的確認和立法,看似有逐步進展,但仍缺乏確切落實的意願。原住民族無價的文化價值並未受肯認,在歷史上長久以來被排擠的事實也遭忽略。工業化的大型農業在Maiben Masiware族居住的區域引來大規模的乾旱,而用在石油榨取的機械所發出的聲響,也嚇跑周遭鹿群,在現代化浪潮推進下的每一天,都是對原住民族生存的考驗。
但族語教師Pedro Luis Tobuno Siba仍樂觀認為,即使環境困頓,他仍堅信部落族群的文化並不會因此消失,「文化必須透過傳統慣習而延續,為了讓文化不死、讓慣習不死,我們更要努力奮鬥。」
哪怕困難重重,為了下一代的福祉,族人沒有放棄的打算。他們選擇團結一致,採取行動應對挑戰,在保存傳統智慧的同時,也跟盟友學習新的生存知識與方法,並且為自己的權利而奮戰!
在過去的傳統文化,Maiben Masiware族人若是需要食物,會以狩獵及採集的方式取得食材。但如今,他們必須適應環境、學習種植不同的作物,以避免飢餓之苦。
LiMA 新聞世界
每週五晚間21:00播出
「LiMA」是南島語族的共同語彙,即數字「5」之意。LiMA新聞世界是以原住民族主體出發的深度新聞專題節目,追蹤報導族人關切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文化現象,提供政府決策及社會討論的關鍵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