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Kakudan時光機》團隊來到蘭嶼,主持人做上達悟族特有的拼板舟,體驗學習海洋文化。
曾兩度入圍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獎,並在2019年拿下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的《Kakudan時光機》,第三季延續過往主軸,以「式微文化」為主題,探索部落即將消逝的珍貴文化。透過耆老與年輕主持人的互動碰撞,抽象文化也在世代對話中變得更加鮮明立體。
升起柴燒大灶,鍋爐內翻滾的是太平洋海水。耆老手持鍋鏟不斷翻炒、撈去雜質,10幾個小時過去,海水蒸發,留下白皙立體的海鹽結晶。這個在東海岸部落幾近失傳的炒海鹽技藝,就在《Kakudan時光機》第三季節目中完整重現。
「Kakudan」是排灣族語,意指「文化歷史」。節目製作的靈感來自製作人拉儒亂恩樂高齡92歲的外婆,「我們是在跟時間賽跑!」恩樂說:「希望趁老人家還在時,趕緊跟他們學習。」
臺東縣豐濱鄉阿美族部落耆老教導撈水的技藝。
走遍全臺
探索式微文化
在第三季共8集的節目中,團隊幾乎跑遍全臺。像是到臺東縣長濱鄉阿美族部落記錄炒海鹽,還捕捉到耆老炒出難得一見的最高等級鹽花成品。「原來不是所有海水都可以用!耆老不會在下風處接水,還會在第五層浪花打上來才撈,這樣海水比較乾淨。」學習到前所未聞的部落知識,讓恩樂十分欣喜。
製作團隊也前進蘭嶼,介紹珍貴文物「銀盔」。以銀片製成的錐形大帽,是達悟族極其神聖的傳統物件,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配戴。像是蘭嶼男子在出生時,就會種下一棵樹苗,長大後用來造自己的拼板舟,當新船下水時,部落男子就會戴上銀盔出席。
達悟族的「銀盔」,是族人相當重要的傳家之寶,只有在特殊的活動場合才會配戴。
而製作團隊在宜蘭縣南澳鄉碧候部落記錄「藤文化」時,更是驚險到恩樂一度想放棄拍攝。「藤」是部落裡的重要素材,是編之素材也可以煮食,但因為藤多生長在溪邊河谷的山壁上,取得不易,使得藤逐步式微。當時團隊在取材時,爬過一段段幾近90度的陡坡,過程中還有人不小心滑落至泥濘地上。因剛過雨季,溪水湍急又深及腰,耆老想教兩位青少年主持人如何辨識水紋,便走過溪水到對岸採藤,「耆老認為如果不實際走,這些孩子永遠學不到知識。」恩樂說道。
在耆老指點下,眾人細心觀察水勢。當浪花激起,代表底下有許多石頭,能放心邁開腳步;水面平靜無波,表示底下水流滾滾,隨時會有暗流將人捲走。兩位主持人戰戰兢兢渡溪來回,「當他們從對岸走回來時,我一直在掉眼淚,跟他們說要加油。」恩樂回憶當時情景說道。
恩樂認為,這些珍貴畫面傳遞節目初衷,「在網路上,你找不到這些式微文化的資訊,在課堂上可能也學不到,但透過節目我們可以很細緻的呈現出來。」
全新主持人亮相
代表年輕人發聲
第三季節目大膽啟用兩位仍就讀高中的新主持人,分別是獲得及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的達悟男孩鍾家駿和泰雅男孩陳宇。恩樂表示,既然節目觀眾主打青少兒童,找同樣年齡層的主持人詮釋會更加貼切,「他們表達的,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疑問。為什麼文化會式微?從這兩個年輕人身上就會慢慢看到。」
比如拍攝炒海鹽時,主持人問耆老:「超市就有賣鹽巴,為什麼您還堅持傳承海鹽文化?」回到鍾家駿的蘭嶼家鄉拍攝時,鍾家駿說他的阿公跟爸爸都沒有做過拼板舟,他們家也沒有銀盔。不用腳本刻意安排,他們在鏡頭前的反應全是真實流露。
其實這正是恩樂的用意,「文化式微就是因為年輕人不知道這個文化跟他們有什麼關係。但透過節目,他們也開始有自覺,每一次都會追問文化消失的原因,也希望透過節目影響更多年輕人。」恩樂表示,第二季節目播出後,網路點擊和分享成績都很亮眼,轉傳的幾乎都是年輕人,甚至還會傳訊息發問,「這表示我們真的有做到能引起大眾共鳴。」
文化不僅是單純的傳承,恩樂也希望與現代能有所連結。像是教受訪長輩用FB直播,向更多觀眾介紹海鹽,或是帶捕撈阿公去衝浪,甚至還讓蘭嶼阿公體驗VR遊戲。透過新舊碰撞,觀眾不僅學習傳統智慧,也看到文化在現代繼續傳承的可能。
製作團隊不僅是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知識,他們同樣也將現代的流行文化帶回部落,讓長者體驗VR帶來的樂趣。
每週四下午16:30播出。
聚焦臺灣原住民族式微的文化,記錄逐漸失傳的傳統技藝,並以影像拼湊出先民們的生活記憶。希望喚起青年朋友們,對部落的關心以及族群文化的重視,讓祖先遺留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