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活到600歲那一年,2月17日那一天,浩瀚深淵的泉源盡都裂開,天上的水閘都打開了。……」
──《創世紀》
翻開世界各國的神話故事,上古的洪水滅世傳說散見各地。
許久以前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曾毀滅世界的一切,是人類與自然萬物的浩劫,但也在滅世之後,創造新的文明與生命秩序。
諾亞方舟的故事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即便沒辦法詳細敘述故事的來龍去脈,也知道世上曾有一場到達滅世等級的洪水發生過,人類與萬物的發展就從洪水肆虐後的廢墟中重新開機。諾亞方舟的故事並非單獨發生的偶然事件,其實有關洪水滅世的傳說,從中國、希臘、印度、西亞、美洲到非洲普遍存在於全世界許多民族的口述流傳與記憶之中。根據學者的統計,全世界254個主要民族,84種語言區域中,都有大洪水滅世的流傳。我們可以說 : 洪水是人類祖先們的共同記憶與夢魘。
臺灣位在廣袤的歐亞大陸與浩瀚的太平洋交界處,巨大的陸塊與全世界最廣大的海洋之間的海陸差異,使得每年自春末到冬季來臨前,輪番上陣的梅雨、季風以及造成巨大災損的颱風,每每都為臺灣這座島嶼帶來豐沛的雨量,從古至今,在臺灣生活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從骨子裡就雋刻下對洪水來襲的深刻體驗。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生活下的原住民族,自然不會缺乏與洪水打交道的經驗,因而留下了一段段動人且饒富意義的洪水傳說,以及各自與洪水共生的生活智慧。這些故事,在原住民族群中以口傳的方式代代相傳,對原住民而言,這就是族群所珍視的歷史文本,可以據此追溯祖先的腳步、還原與體驗祖先的生活和賦予族群起源的根本。
高山避水
動物協助重生
很久以前,臺灣是一片平坦的大平原,人們和樂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有一次連降7天7夜的大暴雨 (根據泰雅族大湖群流傳,這場暴雨是因為有一對兄妹結婚而觸怒了神靈與祖靈),造成洪水沖毀了家園,淹沒了人群、牲口與田地,殘存的人群在部落領袖帶領下,逃往大霸尖山上躲避洪水的襲擊。
但是洪水久久無法退去,所有族人一起向神靈與祖靈祈求洪水能早日退卻。族人首先獻祭一條健壯的狗,但是水勢不消反漲;其後又將一個老婆婆投入水中,仍舊無效。最後殘存的族人決定要將族中最美的女子獻祭,以平息神怒,部落領袖的女兒正好是族中最美的女子,為了拯救族人,領袖最終決定將女兒投入水中獻祭。就在女兒被投入水中以後(大湖群的傳說是將結婚的兄妹丟入水中),洪水迅速退去,留下眾多鮮美的魚蝦,同時退去的洪水也造成了現今高低錯落、有高山有深谷的地勢。泰雅族人最後順利的回到家園展開新的生活。
泰雅族的洪水傳說屬於典型的「高山避水」型,因獻祭而平息洪水,獲得重生。布農族也有類似的洪水傳說,但更加入了動物參與,甚至救人的情節,體現先人與自然萬物共生的宇宙觀。3動物參與平息洪水
在上古時代,因一隻巨蛇堵塞了溪流,水流無法宣洩,洪水降臨淹沒了大地,布農族人慌忙往最高的玉山上避難,所有的動物也都逃往玉山。隨著時間的流逝,族人的食物逐漸消耗,洪水仍舊沒有消退的趨勢,布農族人最後只能捕捉山上的動物維生。但是族人只選擇長得肥美健壯的野獸宰殺而食,野獸中的瘦弱幼小者則放生。
由於逃難過程的慌忙,布農族人忘記攜帶火種,沒有火則無法熟食,加上山上寒冷,更讓族人在生活上遭遇相當大的不便。有一日,有人發現卓社大山上(也有從卓社大山去玉山取火的說法)有裊裊白煙,人們便派遣蟾蜍前去取火,蟾蜍入水造成火種熄滅,任務不幸失敗。之後又派鳥類去取,還是失敗告終,最後是靠著Kaipisi鳥成功的取回了火種。其後有一隻大螃蟹自告奮勇跟擋住溪流的巨蛇爭鬥,並用大螯剪破了巨蛇的肚子,巨蛇死後洪水漸漸退去,人們重新回到平地,並且開始四散發展。
布農族流傳的這則故事中,蟾蜍以及Kaipisi鳥因有功於布農族人,因而定下了後代永不殺蟾蜍與Kaipisi鳥的習俗。在布農族中部巒部的神話,特別提到大水過後穀物全數流失,僅在tabikannad草上存有一串粟穗,因而留下了禁止拔除tabikannad草的習慣。
必須繁衍人類後代!
兄妹姐弟在洪水過後成婚
因許多部落分布在狹長的海岸山脈與花東縱谷之中,阿美族相較於其他原住民族群擁有更多樣的洪水神話內容,流傳的情節也有相當大的迥異,以臺東馬蘭部落的洪水傳說作為例子。
馬蘭社的祖先原先住在吉拉卡珊山附近(近今花蓮港),一日突然發生嚴重的地震,從地底湧出的熱流形成了洪水,巨大的洪水淹沒了整個陸地,所有的生物幾乎都完全滅絕,只有一個哥哥帶著一對姊妹三人乘著木臼漂流而免於受難。他們沿著海岸移動卻找不到可以上岸的地方,在來回奔波尋找生存地的時候,姊姊過於疲累在一座山的半山腰變成了石像。洪水持續的氾濫,木臼也已損壞,僅存的兩兄妹相依為命在海上生活。
兩人長大後,為了延續人類的生命,便在太陽升起時,問太陽他們能否結為夫婦,太陽說可以,於是兩人結為連理。但兩人的孩子出生後,卻是兩個不可思議的怪物,兄妹兩人非常沮喪地將怪物丟入河水中,化為魚蟹的祖先。第二天,月亮告訴他們,因兩人是兄妹,必須在兩人中隔著草蓆才能有正常的子女。他們照做之後,仍舊生下了一塊白石頭,兩人本以為是月亮的惡作劇,想要丟棄白石,但是月亮勸告他們,想要實現心願就好好保存白石,兄妹便聽從了月亮的建議。
之後哥哥死去,僅存的妹妹抱著白石藉以排除寂寞,月亮也安慰她,這樣的寂寞只是短暫的。5日後,白石中突然生出4個小孩,兩個赤腳、兩個穿鞋。妹妹按照習俗留養了兩個赤腳的孩子,這兩個赤腳的小孩最後結成夫妻,並且繁衍了人類的後代;而兩個穿鞋的小孩,則傳說成為漢人的祖先。
巴宰族亦有姐弟在洪水過後結婚繁衍後代的傳說。巴宰族的始祖是從天上降下來的Makiyawasu,住在臺灣中央的平地,繁衍許多的後代。有一日,洪水突然爆發,將村莊、田地、人群和牲口全部都淹沒在水底。只有兩個Makiyawasu的直系子孫逃了出來,一個是姊姊Sabongakaisi,另一個是弟弟Wanakaisi,兩人逃到山上,過了約6天,大水退去後兩人返回平地建立了部落Waowarutsaru(上方之村的意思)。其後姊弟倆成婚,並且生下兩個孩子,兩人將孩子截成數片,同時吹氣,各片化作完整的青年。這些青年最終四散各地,各自成立部落(下方之村),最終在臺中平原地區一帶建立多達16個聚落。
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我們力拚到最後一刻!
原住民各族基本上都有不同的洪水神話流傳,甚至同一族根據分布的地域不同,在內容上也有所差異,但大體上的基本架構是相同的。大致可以將原住民族的洪水傳說分為兩類。
第一種是「高山避水」。在大水肆虐的遠古時代(這類大水通常發生的原因不一定,可能是精怪的作祟,例如 : 巨大的蛇或是鰻魚堵住河流;也有可能是人類觸犯神靈而降下的神怒,更甚者,伴隨大地震與火山爆發而生的情節),人群與生物遭受莫大的毀滅,倖免於難的人逃往高山避難,最終大水退去,人類重新繁衍,開創新的族群以及生活。
第二種是「箱舟或臼漂流」,洪水爆發之時,原先生存於平地的人群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僅有少數的人依靠在洪水中僅有的漂浮物或固定物,如阿美族傳說以木臼作為救命物;賽夏族則是織布機眮;排灣族和卑南族的某些部落中的神話,則有倖免的人是依靠抓住草藤之類的植物而不被大水沖走的說法。最終依照傳說的內容,可能漂流至新的地方或是大水退去,人群得以回歸正常的生活,重建家園再展文明。
此外,如果綜合臺灣各族的洪水傳說,可以發現兩個現象:其一是在許多族的傳說中:阿美、卑南、魯凱、排灣以及平埔族中的巴宰族與噶瑪蘭族,洪水後的再傳人類是兄妹婚或姊弟婚所繁衍而成的。然而,最初婚配所生下的子女不是身有殘疾,要不就並非人類,直到進行某些補救,子嗣才得以正常繁衍。第二是在洪水發生過後,族群雖然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卻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在排灣、布農、鄒與魯凱族的傳說裡面就流傳著人類靠著動物如 : 紅嘴畫眉、青蛙、羌、鹿等的幫助,甚至是透過蒼蠅摩擦前足取得靈感得到火種,重拾「已知用火」的生活;而在布農、排灣則提及了人類在洪水過後重新取得種子與耕地的過程。2靠動物取火種拯救人類
大洪水的發生雖然對於先民而言是一種族群接近滅亡而難以忘卻的災難,但是從這些神話之中,卻又流露出了祖先們堅毅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族群力量。
洪水之後
文明展開
洪水神話本身在人類文明的進程裡面,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尤其大多數的洪水神話,最終結局都是跟新生活的開展、人群的起源、文明的發端以及文化與習俗的形成有所關連。上述的4則洪水傳說,最後都是以新生活的開展與族群的開枝散葉為結局,布農族的傳說亦建立了人與動物之間關係準則以及習俗禁忌,影響後代深遠。
近親通婚是洪水滅世後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在神話中則揭示了近親通婚的危害,甚至在泰雅族大湖群的傳說中更是水災發生的主因,在神話中明確表示了這是一種不可為之禁忌。此外,在洪水發生之前,各族群的生活其實大多是隱晦模糊不清的,但在洪水神話過後,新的技術、族群、生活環境都確立下來,成為日後族群發展的開端,更甚者洪水神話本身可能還具有某種宗教意涵 ──藉由洪水洗淨前期人們的不正當,而展開新生活,洪水神話如同洪荒與文明、混沌不清與開天闢地的重要分水嶺。
─ 參考資料 ─
書本期刊
鹿憶鹿,《粟種與火種: 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臺北市,秀威經典,2017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市,常民文化,1996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陳千武譯述,《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市,臺原出版,1990。
李宜靜,〈玉山傳說中的原住民〉,《康寧學報16期》,臺北市,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2014年6月。
鄒濬智,〈台灣原住民神話與中國神話的同質性探討〉《臺灣源流42期》,臺中市,台灣省姓氏研究學會,2008年3月。
網路資料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阿莫說故事,〈台灣原住民口傳歷史〉,http://amostory.dmtip.gov.tw/index.htm。
《台灣控》,https://www.taiwanc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