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2019年,紐西蘭聚集了來自各地的文身團隊,讓彼此對文身文化有更多的對談、分享與了解。
2018年,Moorea文身藝術節讓太平洋島國的文身師齊聚一堂;延續這股精神,紐西蘭在2019年4月舉辦Aotearoa文身藝術節,文身師除了分享各國文身文化的消失與復振,也重新牽起原住民族間的連結。
2019年4月的早晨,紐西蘭陶朗加的Whareroa Marae正在舉行傳統kava儀式,成員圍坐一圈,以誠摯的心向這塊土地介紹自己是誰、從哪裡來,並獻上祝福。
kava儀式是太平洋島國神聖的傳統文化,通常在會議或聚會開始前進行。當參與的人們用同一個杯子共飲時,大家就是一家人,即使來自不同地方,也會在這個時刻連結在一起,並且為將要做的事心理合一。而這場儀式的與會人,是來自太平洋各島國參與Aotearoa文身藝術節的原住民文身師。
「2018年我們參加Moorea文身藝術節,在那裡我們了解到,沒有什麼比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聚集在一起更好的事了。」Aotearoa藝術節主辦人Que Bidois開心地表示,2018年藝術節大家分享自己與祖先,也分享靈魂的連結,「我們很驕傲以這個世界的原住民自居。」
Moorea文身藝術節的成功,也促成Aotearoa文身藝術節,舉辦地點選在紐西蘭毛利人學習知識的場所Marae。大家這7天同住在一起,除了文身行程,也有原住民議題工作坊;由主辦單位提供場地,文身師及藝術家自由報名,分享復振自身文化的發展與困難。
在聚會開始前,成員會圍圈進行kava儀式,以同個杯子共飲,象徵彼此連結一心。
回歸傳統
找回傳統價值與知識
庫克群島上只有2位女性文身師,參與成員Stormy Kara即為其一。15年前,他跟著叔叔學習文身,曾因女性文身師身分無法被社會理解而掙扎,至今已是文身技術的接班人。Stormy Kara表示,文身曾因殖民而消逝,能再重振是長者們的功勞,「而我能做的就是將這項技術傳承下去。」他認為,學習文身最重要目的,是要明白自己從哪裡來。現在Stormy Kara使用機器文身,他期待自己能在2020年開始學習傳統文身和製作拍刺工具。
太平洋島國文身界的重要人物,同時也是夏威夷文身復振推手的Suluape Keone Nunes表示,他相當期待原住民族文身師能夠重拾傳統文身技術,「傳統文身就像一門歷史,文身過程是虔誠的儀式,象徵原住民族能傳承傳統文化、修練自我,更能從過程中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認同;學習傳統文身不是要追求成為一名文身師,而是要追求永存的知識。」
Suluape Keone Nunes認為,機械式刺青是相當誘人的發明,讓文身師誤以為擁有它能就夠做任何事,「而這些傳統工具就像長輩一樣,它們不會誘拐你,但它們會讓你找到你是誰,這就是機械文身與傳統文身的分別。」
原住民族的文身文化,不限於工具和圖騰,在動手文身前必須先認識自己和文化,才能將意涵與能量充分展現在圖文中。
齊聚一堂
集結共同前進的力量
擁有加拿大原住民族Nlaka' pamux族血統的傳統文身師Dion Kaszas,從2009年開始從事傳統文身。Nlaka' pamux族傳統文身方式,是透過手縫在皮膚繡上圖騰,他與多位夥伴致力維護這項傳統,也舉辦文身學校以推展此項文化,並將多年研究心血回饋給自己的族群,期待傳統文身的重建,能讓自己原住民族身分更加完整。
「重建過程的交流是有必要的。」Dion Kaszas在Aotearoa文身藝術節中深刻地感受到,即使大家來自不同部落、國家,但卻有共同目標,「這讓我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被支持的,而不是孤軍奮戰,這股力量也幫助我們在復振之路上勇敢前進。」
對這群文身師而言,文身是尋求認同的途徑,熟悉自身文身文化,就能清楚明白自己是誰,並一肩扛起傳承責任。只要擁有正確文化知識,在與人分享的那一刻,就能守住詮釋文化的權力。
以紅黑主色勾勒出臺灣排灣族融合毛利的圖騰,文身師James Webster認為,文身是解殖的方式,也是體現毛利文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