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開原視界 - 部落sowalen
  2. 重返丹大社 橫跨中央山脈尋根故鄉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原視界 2020-06-19

上圖:族人們長途跋涉抵達Hava an部落,在舊家屋前飲酒祭祖,感謝祖靈一路保佑。

1930年代初期,日本殖民政府基於統治與管理方便的需求,強制族人移居。丹大山區的布農族人分批沿著清帝國時期開闢的關門古道,一步一步遠離家鄉。但人走了,心還在,後代的年輕族人集結成軍,這一次換他們徒步從馬遠向上走往故鄉。

 

遷移至今80多年來,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族人曾多次組隊探勘丹大舊部落遺址。其中1991年的返鄉尋根隊,由出生在丹大舊部落的耆老們組團,從南投地利進入丹大社區域,憑藉模糊的記憶與印象,找尋年幼時離開的家。

 

2018年1月24日,萬榮鄉公所決定擴大編組,成員包括學生調查隊、登山隊,以及6位馬遠丹社後代。預計10天的行程,從馬遠村出發,行經80年前布農族群遷移的路徑關門古道,再橫跨中央山脈,重新返回南投丹大山區的舊部落區域。

 

因有些族人體力不勝負荷,團隊在古道下溪三叉口分成兩隊,一隊繼續向舊部落前進,另一則原路折返。

 

耆老祝福聲中

啟程出發

 

這一次的重返不再只是尋根,團員們還有一項更慎重的任務。萬榮鄉鄉長林銀新表示,1960年代初期,當時國立臺灣大學以研究為名,在未經馬遠部落居民的同意下,擅自挖掘並取走62具先人遺骸,「這些祖先的遺骸,就是當時受到日本集團移住政策脅迫,從南投信義鄉丹大地區移住到馬遠村的族人。我們期待這次鄉公所舉辦的馬遠布農族遷移路線與舊部落調查,能清楚記錄返鄉之路,未來再與臺大相互溝通協調,早日帶祖先回家。」

 

在耆老舉行祈福儀式後,團隊成員揹起設備與行囊,逐步向山林走去。成員馬詠恩感動地表示,耆老的祈福聲彷彿賦予成員無形的使命,「我相信在場族人都有很強烈的心,為我們祈福的老人家都是80年前有住過舊部落的人,現在他們年邁不能尋根溯源,所以將返家的期盼寄託在我們這些子孫輩身上。」

 

在返鄉那年,馬永恩的爺爺過世、無緣再見故里,這樣的遺憾,更堅定馬永恩親自踏上舊部落的心。他感性地說,耆老們的期盼與祝福為團隊帶來安定的力量,「我們知道祖先會保護我們,一路上一定很安穩。尋根的過程中,我的心念很簡單,就是想要回到那個最初的地方。」

 

從中央山脈東部跨越至西邊,沿路不斷遭遇地形、氣候等艱難挑戰,團隊在第5天抵達中央山脈主稜關門大山,也宣告正式跨越花蓮,來到南投邊界。然而,挑戰並未就此結束,寒流來襲與連夜大雨,讓紮營在舊河床地的他們陷入泥沼之中,設備簡陋的隊伍只能離開溼透的帳篷,升起大火,互相慰藉。身心雖然疲憊,但意志卻相當堅定,前進的心並未因此消滅。

 

每天出發前,族人都會向上帝禱告,祈求一路平安。

 

回到祖先的家

尋根溯源

 

翌日清早,團隊即整裝出發,越過中央山脈主稜後,濕度與溫度越來越舒適。當祖先曾經住過、如今卻已殘破不堪的石板屋群出現在眼前時,滾燙的淚水不禁滑落臉頰,族人們慎重地拿出準備好的酒,向祖先遙祭並仰頭共飲。

 

馬詠恩閉上眼站在石板屋內,感覺自己被溫柔地擁抱著,耳邊也彷若有人輕聲呢喃:「孩子,你終於來了。」

 

「我在腦中幻想,這裡曾經有人居住的身影,炊飯的煙裊裊升起,這情景多麼美麗。」馬詠恩小心翼翼地在石板屋中穿梭探訪,無言的傳承在靜謐的山林裡顯得格外清晰。他感佩地說:「石板屋無論是堆疊的方式,或者是選擇搭建的地點,都是非常有智慧的。」

 

當行程結束後,疲憊的他們回到村莊,村民們熱情相迎,難以言喻的感動與成就感在心中久久不散。對於這些年輕人的堅定意志,馬遠部落耆老林葉成也給予高度肯定,「以前老人家知道自己生命快要結束之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再走一遍這些老家的路,才能死而無憾。能走回丹大社,你們真的不簡單!」

 

團隊在拔仔山石洞獵寮紮營。


本新聞專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