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拼板舟對達悟人具有神聖意義,但不了解當地文化的外來遊客擅自觸碰、拍照留念,容易引起與居民的衝突。

 

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趨緩之際,安靜許久的臺灣島嶼逐漸恢復活絡,大批的遊客在端午節連續假期除了湧入臺東,也搭船到蘭嶼與綠島,東臺灣彷彿成了媒體口中「報復性消費」的場域。然而,原鄉觀光該如何推出吸引人潮的條件,又能保有在地人的生活品質,成為值得省思的重要議題。

 

臺東的觀光旅遊向來吸引遊客前往,根據臺東縣政府交通與觀光發展處從2020年7月15日到25日的統計數據顯示,這10天至臺東旅遊的人數突破120萬人次,就連綠島及蘭嶼也人潮滿滿。大批人潮湧入臺東帶動觀光經濟的同時,也不免令人憂心,遊客抱持著觀光的凝視,卻忽略了與在地居民間的彼此尊重,造成難解的衝突。

 

因此,臺東縣政府推出有機觀光的概念,期待成就有深度、有溫度的旅遊體驗。臺東縣政府交通及觀光發展處長余明勳表示,當遊客不只是走馬看花,也不再只是觀光客心態,而是走入在地生活,懷著體驗在地生活的心念,其深度與廣度就能造就溫度,「臺東要創造這種遊客,如此一來臺東觀光也才能擁有永續的機會。」

 

深度旅遊拉近彼此距離

 

卡米莎度樹屋推出生態導覽解說、七里香樹林、溯溪,是具有發展部落深度旅遊潛力的場域,最讓遊客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風味餐的製作體驗。只見部落旅遊業者伊蘭明基努安熟稔的砍伐月桃葉,現場教遊客用月桃葉包出傳統的原住民糯米飯料理。

 

「各鄉或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把自己的部落呈現出來才是重點。」曾是媒體工作者的伊蘭善於媒體宣傳,樹屋在成為網路熱門搜尋之後,除了吸引遊客前來體驗,他也和遊客分享在地生活、歷史與故事。 

 

觀光旅遊發展不應該只是尋訪踏點而已,而是應具備在地多元價值的旅遊內涵,當族人大方分享的同時,遊客就不會以走馬看花的心態走訪各景點,旅遊將能成為參與生活的美好體驗。

 

東臺灣無邊際的天然美景吸引大批遊客前往,但過多的人潮會為環境及居民帶來負擔,如何在觀光發展與永續中取得平衡,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一大課題。

 

以尊重的心探訪部落美好

 

根據臺東縣政府統計,在6月7日解禁後的第一個連續假期,臺東地區端午節4天連假共計有12.6萬車次進入,整體交通入轄人次約42.1萬人次,人潮及車潮集中在前三天,假期中各飯店民宿整體平均住房率超過8成;7月的《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開幕後,臺東旅館的住宿率平均更達到9成。

 

媒體形容「後疫情的國內旅遊」是報復性消費,然而何謂報復性消費?是大眾悶久了的消費行為嗎?對此,旅行社業者黃信豪並不認同,身為旅行業者的第一線人員,他始終相信,食衣住行育樂缺一不可,旅遊早已是臺灣民眾的生活必需品。

 

「我覺得名詞是大家創造的,是為了突顯示事件呈現的結果。我不評論這個名詞對不對,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結果的確如此,大家悶壞了,一方面真的想出去走走,一方面沒有出國旅行的可能。」對於報復性消費的字眼是好是壞,余明勳並不評斷,他認為應著重討論觀光後果,若是沒有事先了解一個地方的族群文化與習性,就很容易因觀光讓遊客與在地居民產生不愉快的衝突。

 

一如擁有獨特的海洋文化、傳統屋、小米祭典及美麗自然環境的蘭嶼,近幾年湧進大批遊客,造成在地達悟族人生活的影響,例如飛魚季節遊客擅入灘頭照相、在部落禁入的海域內潛水、祭儀中逕自闖入等亂象。此外,根據開元港安檢所資料統計,蘭嶼鄉每天遊客最多可達近2千人,等於至少有1千台機車在島上騎乘,噪音破壞生態外,機車隨意停放也造成居民不少困擾。

 

報復性觀光是媒體創造的名詞,是後疫情時代產生的一種現象,當悶壞後的人們想外出透氣時,部落早已準備好豐富的旅遊饗宴,但同時也期盼大家帶著珍惜土地與族群的心,共同呵護這塊美好淨土。

 

後疫情的觀光熱潮延燒,部落調整腳步推出知性又趣味的深度旅遊體驗,希望民眾在享受大自然洗禮之餘,也能認識豐富的族群文化。

 


LiMA 新聞世界 

每週五晚間21:00播出

「LiMA」是南島語族的共同語彙,即數字「5」之意。LiMA新聞世界是以原住民族主體出發的深度新聞專題節目,追蹤報導族人關切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文化現象,提供政府決策及社會討論的關鍵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