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開原視界 - 國際視野
  2. 開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 伊能嘉矩的踏查之路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節目提供


原視界 2018-09-30

西元1896年至1901年間,曾有一名日本人類學者帶著日本帝國殖民政府的任務,在臺灣展開踏查之旅。他旅行全臺的腳步始於臺北東南方,接著跋涉大嵙崁、埔里社各方山谷,而後經水沙連,再以海路前往恆春視察,接著渡水到卑南,橫貫臺東谷野,進入奇萊,完成調查任務。這位人類學者名為伊能嘉矩,而他踏查的的紀錄與成果,深深影響臺灣原住民族至今。

 

伊能嘉矩於1867年出生於日本岩手縣遠野市,在父親的栽培下,擁有厚實的漢學基礎與學習能力。伊能嘉矩在28歲那一年,來到臺灣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田野調查,而這個位處於南方的熱帶島嶼,如同一個嶄新的世界吸引著他,深深令他著迷。

 

知名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者、日本橫濱大學名譽教授笠原政治認為,伊能嘉矩之所以會選擇到臺灣做研究,最重要的因素來自於他具有深厚的漢學解讀能力,「當時大家或許會覺得清朝的文獻資料沒有什麼重要性,但是伊能卻能夠透過清朝的漢文資料得到許多的知識。」

 

 

展開全臺踏查計畫 整理調查平埔族群

透過對清朝文獻的解讀與靈活運用,伊能嘉矩開啟繞巡全臺原住民族部落的計畫,結合原有文獻資料,第一次將臺灣原住民族統合提出「臺灣島蕃族」的概念。

 

「在日本統治臺灣的50年間,沒有第二個人能像伊能嘉矩這樣,對平埔族的研究這麼熱心投入。」笠原政治進一步解釋,由於清朝文獻所記載的原住民族多為平埔族,因此伊能嘉矩對平埔族抱有特別的興趣。根據統計,伊能嘉矩的調查中,平埔族部落就占了65%。

 

伊能嘉矩根據踏查所得的資料,在1899年發表《臺灣西部平原平埔族固有分布區域》,整理出101個平埔族社名,踏查成果相當驚人。「在伊能的分類上,平埔族的地位,和泰雅族、阿美族等高山族群是並行的。他還將平埔族細分成幾個小的亞群,據我所知,對原住民族做這麼仔細分類的,只有伊能嘉矩。」笠原政治一語點出伊能嘉矩研究的重要性。

 

 

百年前分類  影響現今原住民族甚深

1900年,伊能嘉矩於其出版的《臺灣蕃人事情》中,首次將臺灣原住民族分為8族,包括:泰雅、阿美、布農、曹、魯凱、排灣、卑南、平埔族。其中平埔族又可再分為10個族群,包括噶哈巫族、凱達格蘭族等,當時賽夏族亦被歸類在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時至今日,伊能嘉矩的分類方式,仍深深影響著臺灣原住民族的知識脈絡譜系。

 

噶哈巫族的部落文史工作者潘正浩,便無奈地表示,伊能嘉矩的分類方式對於平埔族群的文化復振與正名運動就像是一頂金箍咒,「因為從伊能嘉矩開始如此分類以來,大部分的學者幾乎都是承襲這樣的分類方式。」

 

 

即使如此,伊能嘉矩的功勞仍舊功不可沒。「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策展人陳偉智認為,經過100多年的時間,有些族群的語言、文化已經產生很大的變化甚至佚失,伊能嘉矩的記錄留下了豐富的資料,讓後代再度看見120年前繽紛多語的臺灣。

 

出身噶瑪蘭族的紀錄片導演的潘朝成,雖然也認為伊能嘉矩的分類對噶瑪蘭族正名產生極大的阻力,但他也不禁感嘆,若非有伊能嘉矩留下的田野資料,讓他們得以了解過去祖先的生活、歷史與知識,噶瑪蘭族的文化早已在歷史的洪流中遺失許多珍貴的片段,「他所留下的資料對我們族人而言彷彿是傳統的尾巴,如果沒有這些尾巴,我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少年時期的伊能嘉矩曾因參與學潮而遭退學,他來到臺灣這個充滿未知的新世界,開啟了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濫觴,雖為日本政府殖民臺灣的目的而服務,但他身為踏足「蕃地」,並進行人類學系統調查紀錄的第一人,其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分類與研究,影響後世深遠,也為臺灣原住民族留下最珍貴的紀錄。

 


LiMA 新聞世界 

每週五晚間21:00播出

「LiMA」是南島語族的共同語彙,即數字「5」之意。LiMA新聞世界是以原住民族主體出發的深度新聞專題節目,追蹤報導族人關切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文化現象,提供政府決策及社會討論的關鍵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