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2. 當部落遇到邦聯

2018 Issue 21 編輯觀點


原視界 2018-11-04

原民會統計,全國原住民人口迄今已超過56萬人,16族中約有近750個部落(community),行政區域劃分共有55個原鄉。賽德克族人稱「部落」為「alang」;阿美族語稱「niyaro」;排灣族語稱「qinaljan」;布農族語稱「asang」。此在賽德克族的語意中,有家鄉、部落、地區、國家之意,舉凡族內公共事務皆以「部落」為單位。事實上,原住民各族對部落的概念,也傾向於賽德克族的詮釋方式。

 

邦聯制(Confederation)是一個由若干獨立國家組成的鬆散國家聯盟。一般來說,邦聯本身並不具備構成一個國家所必需的全部要素,也不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它雖然設有公共機構,處理共同事務,但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機關,也沒有相關的立法和財政預算;各成員國公民只有其所屬國的國籍,而沒有邦聯的籍貫。

 

當部落遇到邦聯,某種程度上有相似之處。從我們進入學校教育學程開始,對部落的描述確實闕如,我們對部落的概念,會因每個人接觸及了解的程度而有深淺之別。有的族人離開部落移居都會,成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和部落之間的情感連結無法否認,臍帶關係更無法切割。

 

過去在統治者尚未進入臺灣時,臺灣原住民各族有邦聯機制的運作,有結盟合作的形式出現,也有彼此互不相關、聯繫的情形。像當時大龜文王國的存在價值,有結盟的意涵,擁有共同抵禦入侵部落的防衛組織。

 

本期《原視界》再度挑戰數百年前,部落和邦聯的歷史探索,似乎也呼應原民會正在推行的「部落公法人」之立法精神,令人期待。惟在現實的環境,我們還有多少機會再回到過去部落自治的理想?這幾年,我們看到各族積極地建構民族議會,讓部落事務回歸部落自主機制,這是民族自覺的展現。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

章俊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