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鍾德榮將獵到的山豬齒骨整齊擺放於儲藏室。

從退伍後跟著祖父學做弓箭,鍾德榮娓娓道來弓箭製作的步驟,每一個細節都蘊含祖先的智慧。在越來越少族人會做弓箭的年代,他的手藝更顯珍貴。

 

花蓮秀林的銅門部落,是目前臺灣少數仍保有鍛造刀具技術的部落。走進部落內的一間儲藏室,牆壁上懸掛著一整排的山豬齒骨,地板上的紙箱則堆滿鹿角,這些都是獵人鍾德榮的戰功。採訪當天,他才剛從山上打獵歸來。

 

今年61歲的鍾德榮,從小好動,在國小一年級即跟著祖父上山打獵,「打獵就是我們的生活。以前的菜哪有現在那麼多,在山上工作,抓一隻老鼠就可以過一餐了。」

 

 

 

自己打獵的工具自己做

 

鍾德榮的祖父以身教而非言傳的方式,帶著鍾德榮放陷阱、做弓箭、判斷動物蹤跡。他一點一滴將祖父的技巧內化,在快20歲時已成為能獨當一面的獵人。「我看到山裡有很多山豬,祖父知道我已經會放陷阱,就叫我自己上山,一開始獨自走在山裡有點害怕,但自然而然就慢慢就習慣了。」鍾德榮說道。

 

弓的長度大約與雙手打開後等長。

 

回想第一次抓到山豬的成就感,鍾德榮仍記憶猶新,「山豬很聰明,動物裡最厲害的就是山豬,在部落裡要會抓山豬才是真正的男人。」技術純熟的他,堪稱是「山豬殺手」,這幾十年抓過4千多隻山豬,有時一個星期就能抓7、8隻。他的最佳紀錄,是曾用陷阱抓過重達250斤的山豬,牠的油脂有三根手指頭那麼厚,「如果把所有山豬齒骨都放在儲藏室,早就擺不下了!」鍾德榮大笑著說。

 

鍾德榮打獵的裝備、陷阱,全都不假他人之手,「自己打獵的工具要自己做。」他分享,以前長輩製作陷阱時有不少禁忌,像小孩和女性不能從陷阱前面經過,更不能跨越,否則會招來不祥。

 

做弓講求手感,

握起來好不好用是重點

 

過去沒有獵槍,弓箭就是獵人打獵的最佳幫手。鍾德榮從退伍後開始跟著祖父學做弓箭,他拿出一把親手製作的弓箭比劃、說明,「製作弓箭需要的都是天然材料,從就地取材到製作,都蘊藏祖先的智慧。」

 

看似簡單俐落的外觀,其實要注意的細節不少,光是取得材料與後續處理,就需耗費許多工夫。傳統弓箭的弓體由木頭製成,大多會採用兼具硬度與彈性的pruxul (木),少部分則會用七里香。鍾德榮指出,收集木柴切記要找尋較為筆直的木頭,且取回後必須要先烤乾,「因為濕木頭比較軟,容易斷。」

 

烘烤時間視木頭粗細和天氣狀況而定,大約需要烤一至兩個星期,因此最好的取材季節為冬天,不僅容易找到乾木頭,也能縮短烘烤時間。因材料天然,即使做好的弓體,也會受天氣影響而產生變化,鍾德榮透露,「如果在下雨天上山打獵,弓箭吸收到水氣也會變軟,回來要馬上擦乾並烘烤,射弓的強度才會恢復。」

 

製作弓箭需先將木柴裁至適合長度,長約160公分,鍾德榮說明,「大概是自己手張開來的長度。」接著用獵刀削皮,再細細修整弓體的厚薄、弧度,直到木頭可以稍微彎曲,但要避免太薄而容易斷裂。「還有另一個要注意的細節,以握把為中心,上下木頭的彎曲程度都要一樣,這樣施力才平均,否則箭會射歪。」鍾德榮提醒。

 

雖拆解製弓步驟,但削、砍等過程沒有制式規定、全憑經驗,只見鍾德榮俐落用刀,不一會兒就削出弓體雛形。「做弓非常講求手感,握起來舒服、好用,才是重點。」鍾德榮修整完弓體後,最後會在弓的尾端裝上一小截山羊角,增加頭尾硬度,這樣弓放在地面才不容易磨損。

 

鍾德榮教小朋友練習拿弓箭。

 

箭身、箭頭,

每個細節都是功夫

 

箭身和弓體不同,多採用高山箭竹,因竹節較小,形體更加挺直。選材時首選老竹,才不容易斷裂,竹子取回後也要烤乾,因為濕竹除了易斷,重量也會加大。一支箭約80公分長,可以因應弓的長度微調。裁減好長度後,鍾德榮將竹子搭在火上加熱塑形,將竹子調整到極為筆直,箭身的形體即大致完成。

 

箭頭則多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廢鐵製作,如車子的廢棄底盤,再自行燒整、敲打,磨出鋒利刀鋒。要看箭頭夠不夠利,鍾德榮分享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磨到可以刮毛就是夠鋒利,這樣的箭頭是可以直接射穿猴子的。」

 

箭身和箭頭完備後,接著就是組合。過去,部落會用自己栽種的苧麻製成麻線,將箭身和箭頭一圈圈纏繞、綑綁,外層還會塗上膠水,增加穩固度。以前沒有快乾膠,祖先會用具有黏性的紅檜汁液,塗在麻線外面,接口就不會鬆脫。最後再用山羊或山羌的皮做成箭套,收納弓箭。如果所有材料已備齊,一天就能做好一把弓箭。

 

    

削、砍、烘、綁、磨,從每個細節都可看見鍾德榮磨練出的工夫。

 

獵槍出現,

弓箭逐漸式微

 

以前,鍾德榮會在遠方放小罐頭練習射箭,直到他連續3次都正中紅心,祖父才認可他的技術。山裡因枝葉繁茂,弓箭使用角度需視環境而調整,「若都垂直拿弓,弓或箭便容易卡到樹枝、藤蔓。」鍾德榮解釋。

 

過去以弓箭獵捕超過200隻山豬的鍾德榮認為,即使現在有了獵槍,但兩者都是打獵的工具,並無區別,只是弓箭的優勢在於聲音。「獵槍『碰』一聲,其他動物都知道要跑了,」但他接著大笑說:「只是弓箭射太遠的時候,箭會找不回來。」

 

雖然獵槍出現後,弓箭漸漸式微,部落會製作弓箭的人所剩無幾,就連鍾德榮也偶爾才會用弓。但這一把弓箭,不僅是上山取物的工具,更積累部落的傳統文化,如何完善地傳承這項工藝,考驗全體社會的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