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um Suqluman是一位在傳統部落生活的布農族人,在2013年的某一天,他90多歲的母親想吃山肉,他一如往常拿起獵槍和裝備,走進他熟悉的山林。在山林的祝福下,他帶著兩隻獵物下山,卻遭埋伏在山下的警察攔下。這些警察埋伏的用意不是為了抓獵人,而是盜伐林木的山老鼠。警察請他不必擔心,只要到警局簽名就好,但沒想到這簽名的結果,居然是法院判決3年6個月的重刑。
在2015年底發監執行前夕,此案件受到社會大眾關注,民間團體陸續展開遊說和救援行動,從一波波的抗爭到大法官釋憲,得到的結果卻是大法官宣告「部分違憲」,無法無罪釋放;然而釋憲之後,總統蔡英文在連任就職週年宣布特赦 Talum Suqluman,即便不用服刑,但獵人在中華民國的法律框架中仍是罪人。
時間往回推到2007年底,臺東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大獵祭期間,獵團成員在山上遭警察盤查並帶回警局,導致祭儀中斷。隔年3月,全臺灣數十個部落集結,超過千人參與凱道「308為尊嚴而走」行動,並進入總統府與國家最高元首對話。但時至今日,相關法律仍未曾調整。無獨有偶,在2014年臺東卑南族巴布麓部落大獵祭期間,同樣的狀況再次上演,引起原住民族社會譁然。
從個人的自用狩獵,到部落祭儀的獵團集體狩獵,皆為原住民族的生活日常,但在當代卻屢屢遭受到限制和定罪。究竟原住民族文化慣習和國家法制在狩獵文化議題上有哪些矛盾和衝突?
獵槍與文化,誰來定義傳統?
其實臺灣目前的法律規範,原住民是可以狩獵的,但相關規定卻未顧及族群文化,甚至脫離常理。
相關規範
獵人必須一個月前提出申請,且申請時即要明列獵物的種類和數量。
與文化相左之處
狩獵成果除了用於傳統祭儀,也包括日常自用與分享,例如婚喪喜慶、接待賓客等,都有獵物需求。一方面,我們不可能在一個月前預知誰會來訪、誰會過世;另一方面,預先提出狩獵種類和數量,是違反禁忌的。能捕捉到多少獵物,是山林給予的祝福,若獵人已預先設定目標,不僅會觸怒山林,甚至可能發生危險。
相關規範
•防範獵槍成為犯罪工具,限定槍身長度須超過38英吋,避免易隱蔽攜行。
•僅能單次擊發不得有連發裝置。
•必須「自製」獵槍,且只能使用落後的前膛槍方式填裝彈藥。
•不可使用定裝彈(火藥和子彈以外殼結合即是),必須將火藥和「填充物」(鋼珠、鉛丸、或玻璃碎片)分別填入。
與文化相左之處
•政府宣稱「自製獵槍」為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但綜觀歷史,臺灣原住民族使用的槍枝為舶來品,是從16世紀外國人登陸臺灣後,原住民族透過戰爭或交易取得。也就是說,原住民族一開始使用的獵槍,是由工廠產製的「制式獵槍」,而非「自製獵槍」。
•使用自製獵槍最大的問題便是安全。因手工拼裝而成的槍枝,難有設計精良的保險裝置,前膛槍容易膛炸。根據統計,原住民獵人使用獵槍自傷的數量,遠高於獵槍暴力犯罪。
*法條規範非全文,僅部分列舉。
從上述可以看出國家法律的設計,並未真正理解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族人依循祖先教導的方式生活,卻步步艱難,一不小心,就變成國家眼中的罪人。
不只是殺,
狩獵的核心價值是分享
除了狩獵相關法規不符族群文化,社會輿論也對狩獵多有誤解。有部分動物保護團體抨擊,狩獵行為是造成野生動物數量減少的兇手,且狩獵過程涉及殺戮,不應受到憲法保障。
但事實上,許多長期關注臺灣野生動物保育的專家提出,臺灣野生動物族群數量減少,主要源自開發行為破壞棲地;從長期監測和研究成果可看出,原住民族狩獵因受到文化禁忌限制,並非濫捕濫殺,除了有助於區域內野生動物族群平衡,更是野生動物保育相關調查的重要參考及合作對象。
回到原住民族視角,狩獵文化絕非是表面的「殺」。在獵人的養成訓練中,他必須先學習在山林中存活,認識獵場的空間、動植物、天氣變化等;更重要的是,受到部落尊敬的獵人,絕不是因為他高超的狩獵技巧,而是他的分享能夠照顧多少人。不懂得分享的獵人,在部落是被看不起的。
因對族群文化不了解,原住民狩獵受到簡化及汙名,因而難以展開社會對話。狩獵文化和野生動物保育並非光譜上對立的兩端,但「保育殺手」的汙名卻未曾從原住民族獵人身上離開過。
當狩獵是罪,
族群文化何以為繼?
Talum Suqluman的案件,只是眾多原住民獵人遭判刑的案件之一,因著「高齡原住民母親想念山肉的味道,孝子為其狩獵才被抓」的「溫情故事」,而受到社會極大的關注,甚至創下多項臺灣司法史上的先例。
2015年,最高法院駁回 Talum Suqluman的上訴後,判刑確定。發監執行之際,民間展開救援行動,要求最高檢察署提起非常上訴。
2015年底,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最高法院受理並暫停發監執行,本案重新進入審理階段。
2016年,最高法院開庭,首次網路直播開庭過程。
2017年,最高法院停止審判,首次主動提出釋憲。
2021年,憲法法庭召開言詞辯論庭,首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法庭之友意見書。
2021年5月7日,大法官作出釋字第803號解釋,宣告法律部分違憲,解釋文中仍對狩獵文化缺乏了解。
2021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在就職紀念日首次動用特赦權力,宣佈特赦Talum Suqluman。
然而,特赦並非無罪,僅是免除刑責,國家仍認定Talum Suqluman為有罪之人,而「狩獵即是罪」的標籤也仍牢牢地貼在原住民族獵人身上,綑綁住臺灣原住民族。即便總統特赦,最高法院仍將本於職權,繼續進審理案件。Talum Suqluman的律師團在回應釋憲結果的記者會批判,大法官仍距離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太過遙遠,應該到山上親眼認識狩獵文化,而非倚靠想像;他們強調會繼續為Talum Suqluman辯護,爭取無罪判決。故事仍未結束。
原住民族不禁想問,當獵人的尊嚴遭國家法律打壓踐踏,受主流社會的汙名標籤否定,他要如何繼續帶領年輕一輩學習山林知識?當狩獵知識、智慧、禁忌不再傳承,獵物分享不再存在,祭儀不再進行,原住民族的文化何以為繼?生活即是文化、文化即是傳統,獵人從來不該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