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有個傳說,曾有數位族人在海邊尋找食物,無意間發現從未見過的有翅膀魚類,將其捕撈後和其他魚蝦貝類一起煮食,食用完畢身體皮膚卻開始出現惡瘡。後來飛魚中的「黑翅飛魚王」托夢給這群部落族人的長老,告知身上長惡瘡的原因及預防方法,並警示捕獲的飛魚需要使用專用的鍋子和盤子,且不可以和其他東西混煮,然後要該長老隔日白天到海岸邊找飛魚王。

隔天長老赴約到海岸邊,遇到托夢給他的黑翅飛魚。黑翅飛魚開口介紹飛魚種類、飛魚季節、捕魚方式、殺飛魚、曬飛魚、料理飛魚的方法,以及相關的禁忌、招魚祭與飛魚季期間的規範等知識。於是,這些習俗世代流傳成為達悟族人生活的傳統禮俗。

 

達悟族人的領域界線觀

 

當代族人受到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土地行政劃分影響,對部落界線的概念漸漸侷限於地圖上的線條。但在早期,先民會透過幾個特定地景作為部落邊界,而部落之間的界線向外延伸,則為部落漁場的分界線。雙獅岩雖為現今朗島部落與東清部落的分界,但若將時間往前推移,部落界線是會因當時兩部落的討論或鬥爭而不斷變動。

 

在傳統社會中,各部落相當重視傳統領域的地界且遵守相關規範。因此許多部落衝突源於跨越界線的資源搶奪,例如小米耕地超出部落領地,以及非飛魚季節時越界捕撈飛魚。(飛魚季期間各部落可以越過部落界線,到其他部落海域捕撈飛魚,後續將詳述)

 

 

招魚祭

達悟族的海上活動分為兩個期間──飛魚季期間(包含mivanwa招魚祭)及飛魚季外的期間。

達悟族傳統夜曆並沒有固定時間,視閏月潮汐而定,而mivanwa(招魚祭)約元宵節過後舉行。依照黑潮經過順序進行,首先由紅頭部落開始,隨後為漁人部落、野銀部落、椰油部落、東清部落及朗島部落。招魚祭當天,部落所有的男子都要到灘頭集合,嬰兒只要會走路就必須加入,若沒有參加部落招魚祭的人,會被視為死亡或是已經病入膏肓。

在部落招魚祭前些日子,族人會先將大船推上灘頭,當天家族成員會排列在家族大船後,宰殺小豬或雞隻以獻祭為飛魚季祈福。同時,招魚祭也會舉行部落會議,由各家族長老代表家族參與,並藉此機會勉勵、教育年輕的族人。現在各部落的十人大船(拼板舟有大船chinurikuran與小船tatara之分)已不像過去滿布整個灘頭,實際出航捕魚幾乎是寥寥無幾,僅剩祭儀的用途及每年的海洋盃划船競賽。某年,朗島部落的招魚祭有家族以單人船增加一對槳,冒充雙人船加入招魚祭,此舉受到部落眾人議論紛紛;部分沒有十人大船的家族也會將家族中兩人以上的船隻推到灘頭參與招魚祭。

飛魚季、慰勞節與終食祭

招魚祭結束後,飛魚季隨即展開。在飛魚季初時僅限定大船在晚上出海捕撈,並只能使用撈網。即使現在機動船已取代傳統的拼板舟大船,部分機動船還是會遵守上述規定。約莫2週後小船會推到灘頭上,大船即能使用大型捕魚網,且能以飛魚釣捕鬼頭刀。

在十人大船任務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慰勞節,撫慰男性們辛苦出航捕魚。在慰勞節前,家中婦女們會捕抓大量陸蟹並備妥芋頭糕,慰勉家中所有男性。約莫在達悟族的好月(apiya vehan,約國曆6月)收穫節到來,代表飛魚季即將進入尾聲,這段時間會慶祝瓜果類、小米、地瓜芋頭及各類漁獲豐收。祭儀期間,部落會互相贈禮與分享家中的收穫,透過此祭儀連結家族和親朋好友關係,家中長輩會要求晚輩到他人家分送食物,好讓家中的小孩認識家族親戚。

早期因為飛魚乾保存不易,有飛魚終食月(kalimman,約國曆9至10月)存在。現在因冰箱普及,在終食祭後是否還食用飛魚,以個人或家族自行定奪。

鬼神祭

年末為達悟族kapitowan月份(約國曆11月),是祭祀鬼神的日子。早期,在mipazos鬼神祭當天,家戶會在屋頂上放置兩份供品,分別獻給天神及家族祖先,如今大多家族僅會獻祭給天神,推測可能是受到宗教信仰變化影響,而不再此祭儀供奉自家祖先。

當祭儀開始,由主祭者家族先行獻祭,隨後延伸各家族依序擺放供品至屋頂上。朗島部落主要在部落舉行祭儀,其他部落則幾乎都是將供品擺放在海邊祭祀。必須注意的是,鬼神祭有一禁忌是祭儀當天禁止上山,因為鬼魂可能會因食用供品而下山,若在此時進出山林勢必會受到影響。

 

 

漁獵採集文化的倫理與規範

 

在蘭嶼的飛魚季期間出海捕飛魚,不受部落領域界線限制,哪裡有飛魚魚群就能到那捕撈。捕撈完畢,族人會在灘頭或港口刮魚鱗,若該次漁獲量較少,便直接在船上分配漁獲,同工同酬地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參與者。特別的是,因船隻與網子也是參與捕撈的成員之一,故也會分配到一份漁獲,並由船主收下,漁網若屬於公家,就不會額外收到配額。而漁獲若豐收,也將分享給其他未參與捕撈的船員。

 

飛魚季為達悟族人一年最重要的時節,諸多禁忌皆是為了尊重大自然的給予。在飛魚季期間禁止從事射魚活動,切勿扔石頭到灘頭,也要注意個人的言行舉止;尤其刮除飛魚魚鱗、將魚掛上架必須要太陽下山之前完成,若太陽已快下山,族人寧願放到隔天早上再繼續處理。若不慎冒犯禁忌,需要殺小豬或雞隻以除穢。

 

飛魚季結束後,全島回歸以往各部落的傳統領域界線,族人不能隨意地越過自身部落領域到其他部落射魚、捕魚。族人普遍認為越界捕魚,是越界者認為該部落已經沒有人,或是將該部落的人看作懶惰的人,因此基於尊重,族人並不會任意越界。

 

達悟族還有些較鮮為人知的文化,例如一天只能從事一次海上與潮間帶資源獲取活動,包含捕魚、釣魚、採集及射魚等,因族人認為入海第二次是非常貪心的行為。在潮間帶採集時,要注意不能背對著海,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波海浪什麼時候會來;且採集到足夠吃食的量即可,若太陽快下山仍未停止採集,將容易受到靈界的誘惑,在光線不足、視線受影響的狀況容易產生危險,因此切忌採集過量。

 

現代保育觀念興起,原住民維持傳統活動經常遭受質疑。但對原住民族而言,我們不需要「特地」保育動物的原因,在於祖先流傳下來的規範即依動物的生活習性衍生。例如,我們在飛魚季捕撈飛魚及鬼頭刀等季節性魚類,底棲魚類便能在這段時間繁殖、恢復;每年10月至隔年1月因東北季風影響,風浪較大,族人也不會從事水上捕獲與採集活動,蘭嶼島的環境能受大自然的天然保護,重新復原。

 

唯有參與並踏實的生活在其中,才能真正地將這些文化和規範牢牢地記在腦中、銘刻於心,透過實踐讓文化知識重新獲得傳承的機會,並生生不息地流轉於達悟族的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