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看似式微,但現在獵人日常性的出門打獵,也仍會帶瓶米酒祭拜祖靈,告知祖靈我們將在這裡找食物。文化即生活,族人的生活態度,在在展現對文化的重視。

 

從混水摸魚學會打獵

以前沒有電動、芭比娃娃,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玩具!原住民族生活環境靠近山林,父母上山下海工作、打獵時,經常帶孩子一起出門。父母親在辦正事,小朋友就在旁邊「混水摸魚」。

泰雅族獵人張仁傑說,「大人不會給你魚叉,太危險了,網子也不讓你碰,怕你弄破。」但小孩即使沒有工具,還有雙手能創造樂趣。魚不喜歡曬太陽,都躲在石縫裡,他們就靠手「摸魚」,學會徒手抓魚的技巧。

 

 

依環境狀況決定使用工具

當年紀稍長,能使用的工具也更多元。像是國、高中就能開始練習使用漁網,成年後也能學習使用魚叉。不過,年紀可不是使用工具的辨別標準,成熟的獵人是會依環境狀況及氣候等外在因素,判斷哪種工具為佳。例如水流大導致視線不良,或是水量小而難以下潛,便會選用漁網捕魚。

過去,有些部落會以「毒魚藤」大規模麻醉魚群後捕撈,大多是因舉辦祭儀需要一定數量的魚獲,才採用此方法。毒魚藤僅是讓魚類行動遲緩、暫時昏迷,且因使用頻率不高,對生態不會造成負面影響。但近代買賣獲利的觀念興起,有些人會以非法電魚、炸魚,或是化學藥劑毒魚的方式大規模捕撈,導致水源環境與生態永續遭受破壞,也連帶危害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存續。
 

 

沒有冰箱?我們有儲糧智慧!

早期社會沒有冰箱,食物無法保存,客家人會醃漬食物拉長保存期限,但別以為這方法只有客家人會! 

舉凡獸肉、魚類、貝類、蔬菜,原住民都能醃,其他配料大抵不脫鹽巴,米飯,但不同區域的醃漬手法與配方可是大不相同。如阿美族的siraw(醃生豬肉)講求粗鹽醃漬,搭配半生糯米;泰雅族的tmmyan(醃肉)則會加入米酒、米飯。魚類因多為自家食用而鮮為人知,其實醃苦花魚也是泰雅族的傳統文化食物,且必須加入冷米飯,口感層次難以言喻!

 

 

我家門前有小河,還有觀光客……

獵人張仁傑分享,「很多的老人不吃人類居住範圍附近的魚,而且還騙不了他們,因為魚的味道跟肉感都不一樣。」

隨著地方觀光產業開發,越來越多觀光客湧入大自然,頻頻超過環境可以負荷的承載量,加速地貌與生態轉變。尤其,原住民族文化建立於與環境的互動上,當山川環境鉅變,野生動物面臨劫難,族人的生活模式也被迫改變。

 

 

尊重別人也要感謝大自然

原住民各部落家族有自己的打獵區域範圍與界線,彼此不會擅自踏入或使用其他家族獵場,若需要進入也會先告知對方。獵場並非有真實的「線」劃分家族領地,而是祖先們藉由自然景物,區分家族範圍。後來因跨部落通婚,有些部落獵場也會和其他家族共享。

打獵是向自然索取資源,為感謝大自然的給予,各部落會舉辦海祭/河祭,一方面是祈求祖靈庇佑族人平安,並表達謝意;另一方面也有「先禮後兵」的意味,讓動物們知道我們要來抓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