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過去,當年從臺北騎單車到都蘭的少年,如今積極參與部落事務的中堅階級。從文化記錄傳承、自治和品牌推動,蔡政良要讓當年觸動他的部落文化,走向更好的未來。
都蘭除了以糖廠和衝浪為觀光客所知,其地名「‘Atolan」源自阿美語「石堆之處」,訴說此地為阿美族世居之地。在這個依山靠海的部落,山林和海灣的豐沛資源形塑族人世代傳承的文化,但1970年代後隨都市化產生人口外流,部落開始出現文化斷層,一個個世代的缺席,意味著部落文化傳承的危機。
1994年,來自新竹客家的年輕人蔡政良,從臺北獨自騎著單車來到都蘭參加短期田野觀察,沿著東海岸一路向南,「我經過東河部落時剛好他們在舉行祭儀,青少年非常多,看起來很累,像是被操翻了。可是我到都蘭卻發現這裡完全沒有小朋友。」這個觀察成為一個起點,促使蔡政良把後半的人生都種在這裡。
蔡政良與部落伙伴合作創立都蘭國,希望社會大眾來到此地能更貼近族群生活,提高遊客在境內移動的機會。
重建Pakalongay
讓青少年找到回部落的路
或許是個性容易和人打交道,也或許是緣分使然,蔡政良在短期田野觀察後,以外地人的身份受邀參加部落的年齡組織。蔡政良笑說,「我那時候也不知道參加階級就是一輩子的事,很謝謝部落族人接納,把我當自己人。」成為部落的一份子,就是部落的共同體,他們決定要把不在場的Pakalongay——年齡組織中最年少的青少年階層找回來。
於是,蔡政良和都蘭國中的林主任,以及部落有志之士合作,南來北往招募年輕人返鄉學習。他們將採集野草知識、工具製作技法、歌謠舞蹈等內容編成課程和教材,融合現代營隊的方式,在祭儀前為Pakalongay訓練。「當40幾個青少年出現在祭儀會場,很多老人家眼淚都流了下來。」蔡政良回憶道。
距離第一次舉辦Pakalongay活動至今,一屆屆的青少年拉著彼此在祭儀前自主訓練已20幾年。而阿美族年齡組織關係的建立,是一起進入山和海,認識自然、互相照顧的長期過程。除了單次性的活動,把人帶回大自然是建立部落連結的下一步。
都蘭國是族人生活的地方、日常的模樣,在這裡能夠切身感受到都蘭的溫度。
以海為路徑
建立起人海關係
「海並不只是一個空間而已,海是一個生命體。」蔡政良觀察,在阿美族的文化中,海被視為主體,具有靈性和生命力,且海不是自然的一獨立切面,而是和陸地、河流共組的生態系。
在河和海之間產生的知識,能從族語略知一二。「比方很多魚類和陸地的命名是對應的,陸地有山豬,海裡也有山豬;山上有蚱蜢、海裡也有蚱蜢。」蔡政良舉例,名為線紋刺尾鯛、俗稱「花倒吊」的魚,族語稱作「riri’」,也就是陸地上的蚱蜢,因為牠出沒在浪區且快速遊走的習性,和蚱蜢如出一轍。
而雷氏胡椒鯛的族語稱作「Kakita’an no foting」(又稱mitilidan ni Diwa),一方面形容牠們和部落領導者一樣,總是成雙成對出現,且現身時會帶來其他魚類,庇蔭族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牠身上的花紋,被認為是海神Diwa賦予的顏色。
然而這些族語對魚類的稱呼,已逐漸消失在60歲以下的階層裡。為此,蔡政良與部落潛伴不斷地「下海」,向老人家請益,也和部落共編教材、撰寫書籍,傳承這些命名。但文化並非從紙上學習就能習得,更需要親臨現場。近年來,蔡政良與同年齡階級的伙伴一起下海,身體力行地鼓勵弟弟們回到海中,「大家一起下海比較重要,海裡是建立關係和默契的地方,海洋提供的經驗,會幫助年輕人在中年後主導部落。」
照片提供/都蘭國
攝影/朱冠甍
入海潛水、抓魚是都蘭男人必備的技能。
從海洋到陸地
「都蘭國」找未來
這20幾年來,把年輕人找回來、回到海洋、記錄文化,是蔡政良參與部落的復甦行動,但他們也發覺僅靠部落的力量是不夠的。生活在山和海之間,族人們的日常作息是自然環境變遷的第一現場,當山和海受到不可逆的破壞,要如何繼續培養年齡組織的默契和傳承山海知識的?
「原住民在漢人主流社會壓制下,有太多失去的東西。」蔡政良說明,像是制度上,部落不是法律承認的自治體,因此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僅能以社團法人存在,部落領袖擔任的是理事長,但和部落至關重要的事物——海洋資源、土地開發、生態環境,部落卻沒有插手的權利,這也是原住民要爭取自治和主權的原因。「但原住民也從來沒有簽條約,說我們把主權讓給你啊。」蔡政良苦笑道。
儘管在結構中被排除於決策圈,部落也從未放棄爭取自己的權利。如部落有感於都蘭海域海洋資源日漸減少,因此從2020年起,部落便開始討論如何保護這片海洋,訂出內部自我約束的規範,並朝法制化的方向研議。「這就像是我們的冰箱壞掉了,所以想辦法修復。」除了海洋資源,蔡政良接著舉例,陸地上撲殺福壽螺和種植釋迦帶來的農藥問題,也都會影響到族人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但這些都還得和縣政府、漁會、漢人等單位協商,未來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文化傳承、推動原住民自治的目標非一蹴可幾,蔡政良與部落伙伴在這條路上從未放棄找尋任何解方,而「都蘭國」則是他們近期的嘗試。「都蘭國」自詡為「部落的國營企業」,推動在地農產品、遊程、職人選物等多角化經營方式,站在原住民的核心上建立平臺,讓大眾在移居和觀光浪潮下,有機會深入認識部落和族人。「都蘭國」不僅是年輕人返鄉的契機,其收益也會挹注回部落的公共事務,成為每位族人的後盾。
為讓大眾認識原住民族文化,部落推出海洋遊程,帶領民眾體會原住民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