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鮮明的設計,配上多元有趣的主題,由6位年輕女孩操刀的蘭嶼在地青年雜誌《952 VAZAY TAMO》,寫出年輕視角的文化故事,像是為蘭嶼開了一扇窗,讓人得以窺見島上青年的自我意識。

 

「952」是蘭嶼的郵遞區號,但對6位七年級女孩來說,卻是為在地年輕人發聲的平臺密碼。2015年,蘭嶼雜誌《952 VAZAY TAMO》誕生,以青年的視角出發,鎖定在地人事物,說出新世代的聲音。

 

比起臺灣本島的原住民族,蘭嶼的年輕人有更多不得不離鄉的現實因素。蘭嶼沒有大學,也只有一所高中,達悟族的孩子為了升學,勢必得離開家鄉。雜誌成員之一的張靈和那牧特也曾在臺灣念書、工作,但都市生活物價高,又與家人分隔兩地,他們都渴望能夠回家。張靈坦言,「在臺灣,就是有種漂流的感覺。」

 

蘭嶼青年雜誌《952 VAZAY TAMO》。

 

用年輕人有興趣的方式詮釋文化

 

6年前,當時年約25歲的兩人先後回到家鄉,一邊工作、一邊和朋友碰撞、催生出《952 VAZAY TAMO》。6位成員是個「混血」團隊,張靈、那牧特、蕭祺真是從小認識的達悟族人,呂思穎、吳欣潔、林牧音則是來自臺灣的漢人,這群人在蘭嶼相遇、相識。

 

他們喜歡雜誌、熱愛文字及圖像,並觀察到過去蘭嶼的刊物多為新聞類型,鮮少用新奇有趣的方式介紹在地事物,因而萌生創辦雜誌的念頭。「如果雜誌能有年輕人的想法,用不同觀點和開放的狀態引領大家討論議題,或是用年輕人有興趣的方式詮釋文化,應該會滿有趣的。」那牧特說。

 

雖然因經費有限,雜誌僅出刊4期,在2016年初暫時畫下句點,但這本雜誌的出現,卻補足蘭嶼長久以來欠缺的青年之聲,其取名「VAZAY TAMO」,正是達悟族語「我們的事、我們的工作」之意。

 

首期創刊號以「你叫什麼名字?」為題,從最根本的自我認同開始,鼓勵年輕人起身尋回自己的族名;第二期「島嶼記號」,介紹達悟族常見的圖騰,讓青年認識圖騰文化形成的故事;第三期「最好的衣服」,除了分享傳統服飾,也報導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服裝設計;第四期「一粒島嶼」,則從各部落的傳說故事出發,描繪出家鄉面貌與文化根源。

 

觀光開放後,外圍的房屋大多改建為民宿,部分仍保留達悟族傳統住屋地下屋。

 

雜誌裡面都是你認識的人!

 

翻開雜誌,多元並陳的觀點顯而易見。有輕鬆的單元,像是把蘭嶼傳統的nimay(芋頭糕)結合西式派皮,變身時髦西點;也有深入討論7-11進駐蘭嶼,並提供年輕人發聲的機會。其中當然不乏年輕人的創意,像是母語單元將電影經典臺詞翻成族語;還有心理測驗,測試你是哪一種蘭嶼海鮮,或是在飛魚季時,適合擔任哪種角色。「我們把自己想要的元素都放進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是我們的堅持,可以創造出很多種可能。」張靈說。

 

創刊號特別選在二月過年時出刊,因為這是最多蘭嶼年輕人返鄉的日子,島上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返鄉球賽,編輯團隊甚至特地到球場宣傳。「我們用麥克風大聲介紹,這裡面有你的小孩、哥哥和妹妹。」那牧特笑說。

 

這招果真奏效,起初大家還擔心雜誌可能沒有人買,沒想到第一期首刷500本,很快就售罄。「雖然雜誌方向是我們決定,但大家可以一起參與,對部落的人來說,這本雜誌很熟悉,裡面受訪的人大家都認識。」張靈說。

 

芋頭田

 

很適合當作蘭嶼的入門書籍

 

因為廣受正面回響,族人開始期待每一期的內容,蘭嶼的年輕人也漸漸認識傳統文化。那牧特分享,「像是第一期介紹名字,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自己的族名,但不知道有什麼涵義,我的表弟就是看了雜誌,才去問長輩自己族名的意思。」

 

但團隊有時也會面臨質疑與挑戰,例如他們曾介紹刺青,有些長輩擔心蘭嶼沒有刺青文化,是否會讓外界誤以為達悟族很愛刺青?其實,團隊的用意並非評論刺青的好壞,只是從年輕人的角度分享刺青的原因,以及圖案的意義。「像有人刺了5條飛魚,其中1條是他的爸爸,這故事就很可愛,」但張靈也坦言:「當下接收到別人的指教雖然有點氣餒,但我們明白長輩只是擔心我們思考的不夠周全。」

 

雜誌帶來的漣漪,不只在蘭嶼發酵,也開始影響臺灣的讀者。張靈記得,以前在臺灣念書時,總有同學以為蘭嶼在宜蘭,或是說到臺灣離島只知道綠島,「這本雜誌很適合當蘭嶼的入門書籍,不會太硬又有趣味,大眾認識蘭嶼的視角也會更加多元。」

 

用我有興趣的方式學習文化

 

張靈與那牧特認為,文化斷層是原住民族正面臨的問題,以現在30歲的世代來說,無法流利使用母語最為明顯。「雖然會難過、遺憾,但我不會因為不擅長講母語,就失去文化,」張靈接著表示:「只要有心學習,文化是能夠找回來的。我比較擔心的是當大家內心已經不尊重、不重視傳統,這個斷層就會越來越大。」

 

因此,即使雜誌暫時停刊,兩人仍以各自的方式傳承族群文化,目前張靈和那牧特分別擔任國小和幼兒園的老師,平日會教導學生簡單的母語應用。擔任樂團主唱的張靈,還會教小朋友唱母語歌;那牧特則在學習織布和傳統頭髮舞,並曾繪製達悟族語教材內的插畫,「我用我有興趣的方式學習文化,我相信其他同齡的人也會找到自己的方法。」

 

過往蘭嶼青年最擔心返鄉後的生計問題,在蘭嶼觀光漸漸興盛後,更多年輕人得以回到家鄉工作,那牧特開心地說:「現在蘭嶼的年輕人比我們讀國高中時看到的還要多!」為了向遊客傳遞發生在這座小島的故事,達悟青年紛紛回鄉認識自己的文化,這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契機,更為蘭嶼注入新的活力與能量。

 

雖然雜誌暫時停刊,張靈(左)與那牧特(右)仍在各自有興趣的領域學習並傳承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