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面故事
  2. sinbilan: tmllyung? 交棒──下水做什麼?
  3. 一對青年回鄉學習文化 潮間帶採集知識

文╱郭柏均 攝影╱林靜怡 照片提供╱參拾捌之壹工作室


原視界 2021-12-01

兩位青年因論文研究而栽入重安部落,花了一年的時間與部落長輩建立關係。現在,長輩對他們視如己出,他們也以記錄保存、傳承部落文化為信念。

 

臺灣東海岸面對遼闊的太平洋,加上地殼變動造就不少奇特的自然地景,吸引遊客造訪、觀光。在臺東縣成功鎮的熱門景點石雨傘附近,座落著一個年輕的部落,是由原居於花蓮縱谷一帶的阿美族人遷移並聚居而形成、今年130歲的重安部落。

 

因人口外移嚴重,原人口數有7百多人的重安部落,現在仍實際居住僅存約100戶,有些家戶甚至只有1位老人獨居。隱身在觀光鬧區旁的靜謐聚落,在近幾年突然有了2位年輕人的身影,且他們期待能看到更多青年回鄉共同學習文化。

 

潮間帶的物種豐富多元,適用的採集方式與工具也大不相同,這全都仰賴對海洋的知識和經驗累積。

 

長大後開始思考族群文化的意義

 

這對阿美族青年,一位是來自花蓮的女孩Uhay Putul,另一位則是重安部落的孩子Oseng Kuhpid Cuper。Uhay雖在壽豐鄉的山下部落出生,但因父親工作緣故,舉家搬到豐濱鄉貓公部落生活,並從小就活在「海與海鮮」的環境裡。Uhay分享,爸爸常在週末帶家人到海邊玩水,每次都會看到很多ina(部落媽媽)在岸邊採集,「到別人家裡面作客,桌上的菜全都是海裡來的食物。」

 

有別於Uhay的成長環境與原住民、大自然緊密扣合,Oseng雖在重安部落出生,卻在桃園長大,在大學以前生活周遭多數都是外省小孩。「我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小時候很在意同儕眼光,會刻意用比較艱深的詞彙,學中國人捲舌講話,」Oseng指著Uhay並大笑:「所以他常常罵我『426』。」

 

兩個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年輕人,都因想親近族群的根本而來到重安部落。Oseng在大學認識一群原住民朋友,他們對族群文化非常熱衷,影響Oseng開始思考能為部落做些什麼。Uhay則是因為喜歡唱歌、跳舞,在加入原舞者後受到震撼教育而啟動探索文化的開端,「我喜歡自己原住民的身分,但我其實不了解原住民文化,是看到原舞者的哥哥姐姐們仔細鑽研樂舞形成的脈絡,才意識到『原住民』三個字蘊含的意義有多深。」

 

Uhay不定期會跟著部落長輩到潮間帶學習採集知識,並以影像記錄保存。

 

永遠學不完的採集知識

 

到重安部落已有4、5年時間,Uhay自評仍處在初級階段,他依採集生物的難度,將潮間帶採集分為三個程度。初階的生物多為吸附在大石頭上的貝類如cekiw(笠螺),每逢退潮便會露出,能輕易看到及抓到;另外kakoton(鹿角菜)雖然也在退潮時會裸露,但因其生長在浪拍得到的地方,採集時就得跟浪賽跑。「每5道浪是一個循環,前3道浪比較大,我們必須精準判斷,在第3道浪退趕快跑去採,下一個循環開始前再跑回來。」Uhay強調,「所以採集一定要至少兩個人,另一人負責觀察海浪與環境變化。」

 

因為有些生物生長在礁石的崖壁上,需要從A點游到B點,這類就屬於中階,高階的則是會潛水至3、4米深採海菜跟貝類。Uhay笑說:「因為我不太會游泳,所以一直停留在初階。」即使在初級階段,要學習的生態知識也多不勝數,潮間帶生物種類多元,會採集也得會辨識,包含採回家後該如何料理、什麼場合適合食用,這都是一大門學問。

 

像cekiw的處理方式是先以清水洗淨,燒一點水後以網狀篩子過水、撒鹽,就能食用。其他貝類如pe’coh(藤壺),許多海產店都用烤的,但部落會用來煮湯或加入海菜,味道會更豐富。長在沙地上的海菜就比較麻煩,除了在海邊要先清洗數遍,帶回家後還要不斷地沖洗,洗到幾乎沒沙後冰到冷凍庫,想吃時再拿出來。

 

此外,生物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各個季節的採集種類大不相同。例如春夏之際以貝類為主,進入夏天後貝類的種類會更多樣;秋冬時東北季風來臨,是族人跟海洋的休息時間;春天到來,就能開始採集海菜。「海菜是退潮才能採,只有4月前才有,4月以後天氣太熱了,海菜會被太陽曬乾。」Uhay說明。

 

儘管潮間帶採集工作有大致的規律,但這並非制式的鐵律。Uhay表示,「採集就像我們平常約打球一樣,會看今天的心情還有天氣,感覺來了、天氣對了、浪況也不錯,就會隨口相約去海邊。」

 

重安部落入口處有座建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古橋,Oseng與Uhay希望能找回老人家對這座古橋的集體記憶。

 

當領頭羊拋磚引玉

 

縱然依海而居,重安部落卻不像其他部落有明確的禁忌與海祭文化,Oseng認為,這和部落的歷史背景相關。重安部落因生計需求,自縱谷遷移至現在位置,族人遷徙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生活資源,因此對天地萬物運行所衍生出的「禁忌」,自然有所差異。

 

就算沒有嚴謹的祭儀,但重安部落有長輩流傳下來的生態知識,漸漸形成與大自然約定俗成的默契。「老人家發現採不到某種海菜,就會知道某種貝類也沒了。就像人身體生病會有症狀一樣,當環境出現異樣,長輩就知道要換另一個地方採集,讓土地康復。」Oseng表示,重安是很年輕的部落,加上外來宗教影響,海祭只是一個形式,「我們的採集是建立在對生態的尊重。」

 

重安部落的海洋文化自成一格,源於部落的默默無聞,免於受到觀光化的侵擾,讓部落完整保存文化,但這同時也成為青年外流的推力。「部落無法發展產業,年輕人到外面容易受主流文化影響,看不到部落的價值,所以現在我們當人人喊打的領頭羊,看能不能號召更多年輕人回游。」Oseng說道。

 

兩人在部落以記錄、保存文化為目的,Uhay專注學習潮間帶的採集知識,Oseng則著重土地層面的文史搜集,兩人的研究恰巧構成整個部落的傳統知識系統。他們成立工作室並依老家門牌號碼取名「參拾捌之壹」,藉此時時提醒他們,重安部落是他們的起點,而把這裡的故事留下來是他們的第一步。

 

pe'cho(藤壺)

cekiw(笠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