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面故事
  2. sinbilan: tmllyung? 交棒──下水做什麼?
  3. 友善環境成為常態 原住民族水資源的治理觀念與轉型可能

文、照片提供╱朱正永(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原視界 2021-12-01

 

我的族名是古勒勒.八路發安(Kuljelje.Paljuvaqan),從小生活在明媚風光的大武山下。大武山的水是出了名的乾淨甜美,坐落在南大武山下的美麗綠境──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擁有遼闊的草原、豐富的森林及潔淨的大武山泉水,造就出豐富的天然環境。

 

我小時候常在二峰圳游泳、抓蝦與跳水,二峰圳的水來自林邊溪上游。當颱風來時,林邊溪水急速往山下呼嘯而出,與溪中巨石相互碰撞,不斷發出轟隆巨響;當颱風過後,我常跟著村裡的伙伴走上吊橋中央,觀看波濤洶湧的溪水傾流而下。站在高處俯瞰,可以看到林邊溪流域兩旁開墾的甘蔗田沃野千里,不見盡頭。

 

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林邊溪流入的是臺灣海峽,二峰圳灌溉的是屏東平原的南端,從我小小的眼目中看見的「視界」,就是大武山、二峰圳、林邊溪與屏東平原,這是我與水共生成長的地方及生活的經驗。
 

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與原住民部落(攝影/郭志豪)。

來義國小旁二峰圳堰工程(照片提供/來義鄉公所)。

 

水資源的觀念

 

有些水利工程與環境保護的學者先進曾說,水資源的治理概念不外乎是水量與水質。1988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將水資源定義為「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夠數量和可用的品質,能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的父親在屏東縣來義國民小學當老師時,常帶我一起值夜。來義國小值夜室旁,就是二峰圳的引水設施,整個二峰圳集水廊道溪水清澈、水質優良,全歸功上游的原住民部落。因族人們對這片土地的保護,二峰圳才能擁有豐沛的水源及清澈水質,灌溉滋潤下游整片土地,形成一處文化廊道,成為來義鄉最佳的環境教育場域。

 

小時候不清楚那就是著名的二峰圳工程,只知道水圳終年泉水清澈。2021年,我的老家正前方已經是著名的「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總統蔡英文曾經來此開幕剪綵,可見此工程的重要性。大潮州人工湖是為減緩佳冬、林邊及枋寮一帶地層下陷問題,開發基地占地300公頃。透過補注地下水,除可減緩因下游沿海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速度,另可供應每日約10萬立方公尺的地下水。大潮州人工湖的水即是來自林邊溪上游的河水,與原住民傳統生活領域息息相關。

 

共生生質能源概念的自主永續社區模型

 

我成長學習的過程,均與綠色生質能源及環境工程相關,對於高濃度有機廢水轉化生質綠能技術略有研究。能源問題一直是科學家致力突破的瓶頸,希望在有限資源中,找到能兼顧環境保護及人類發展的能源。

 

曾經執行的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印尼美娜多市農村氣態生質能設備示範計畫」,協助遭受水患的印尼美娜多市組裝「二階段生物氫烷生產示範和培訓發電站」,美娜多市的畜牧排泄物跟農業廢棄物可以成為電力來源,解決當地災後電力短缺問題。生質物發電技術是一種新的可再生能源,能減少對石油及煤炭的依賴,由於這項技術是利用畜牧排泄物跟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相當友善。

 

印尼美娜多市二階段生物氫烷生產示範和培訓發電站。

 

此合作機會緣起於2017年在紐西蘭威靈頓市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能源工作組的會議,我們得知印尼美娜多市在2014年的洪水大患後,全市有2,500多戶家庭流離失所。雖然政府協助居民搬遷,但電力短缺,且農業活動常產生大量有機廢棄物,若處理不當,不僅嚴重汙染環境,也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在印尼美娜多市導入「共生生質能源概念的自主永續社區模型(Symnergy: symbiosys bioenergy)」,有機廢棄物透過生質能源轉化技術,不僅可以生產能源,還可以處理廢水、有機固體廢棄物,達到環境保護及回收能源的雙重效益。

 

Symnergy模型是生物廢物管理的整合模型,既能改善社區環境,也能帶來經濟、教育和創造就業機會等多種好處。Symergy模型的產出是沼氣、生物電力和生物肥料,該模型以生質能源、生物經濟和農業產品的循環達成社區的自主永續。

 

印尼白浪村缺乏電力供應,其毗鄰屠宰場,是生物沼氣的來源。許多洪災受害者居住該地區,低收入導致他們接受較低的教育、缺乏工作機會,導致經濟水平低。結果發現,氫烷氣技術在社區有良好的接受度並帶來轉變,也創造工作機會。透過每天收集的沼氣代替液化石油氣,每年村民亦可藉生物電的生產獲得額外收入。此外,使用沼氣工廠生產的生物肥料種植辣椒,幫助社區出售辣椒以賺取外快,成功驗證自給自足的Symnergy模型對環境和社區帶來的正面影響。

 

後來,我們研究團隊於「泰國東北科技園區」也完成另一座生物氫烷發電站。透過逢甲大學創能學院的「智慧城市與環境模擬」課程,我以CDIO創新教學模式,帶領博、碩、學士生以專題製作解決問題,藉由複式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系統「最佳化智慧綠能技術」,將沼氣、太陽能和水力發電整合應用在南投眉溪部落綠生農場及清流部落,此循環經濟模型可以做為原住民族資源治理觀念應用與轉型的借鏡。

 

歐洲大型高效率的生質能源沼氣中心。 

 

美麗的故鄉從友善與永續環境出發

 

在我小學二、三年級時,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武山到潮州鎮及二峰圳灌溉渠的道路旁,興建兩座大型的養豬場。我的母親在那時進入台糖養豬場服務,我記得小時候常在養豬場清洗過後的豬圈地板寫功課,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臭味,只聞到養豬飼料的香味。隨著時間過去,40年前的養豬場設備老舊,廢水處理效率有限與程序不佳。沒有廢水處理設備的養豬場,以及不願增加廢水處理設備的中型養豬場,為逃避政府的稽查,均將養豬場遷移到原住民居住的社區周邊,在晚上經常偷偷排放廢水、散發惡臭味,使得村莊不時有養豬廢水的異味飄散。

 

這問題並不是無法解決,屏185縣道由南往北,右邊是大武山區原住民的故鄉,屏東縣排灣族、魯凱族擁有良好耕作環境及文化特色,左邊是由林邊溪、東港溪、隘寮溪及高屏溪沖積的屏東平原,有非常豐富的經濟作物如稻米、香蕉、蓮霧、鳳梨、紅豆、紅藜、紅龍果、黑豆、咖啡、可可等,從衛星雲圖可看出這片土地與歐洲廣大農業區型態相像。

 

在歐洲鄉下開車數分鐘便能見到大型高效率的生質能源沼氣中心,目前共有約兩萬座。該生質能源沼氣中心不但可以去除農業產生的高有機廢水及廢棄物,還能產出綠色能源以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且製造出的沼渣、沼液可回灌農田,增加農業生產,並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維護土地的能量。

 

我因緣際會遇到有心改善養豬業環境汙染的南投新合興牧場,雙方一拍即合,共同打造全世界第一座養豬場生質氫烷氣發電站。2019年初正式運轉,一舉解決廢水氣味問題,牧場每年也獲得躉售國家的售電收入。若能結合生質能源綠能技術,將當地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沼氣發電站的原料,相信不論是原住民、平埔族人、客家人、閩南人、漢人都能把有機農業廢水處理好,土地能夠源源不絕地種出優良的農作物,讓後代子孫安居樂業。自21世紀,人類即飽受氣候變遷衝擊,歸根究底是我們對環境的漠視、對資源的貪婪!人類必須與地球和好,從友善與永續環境出發,身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

 

沃野千里、阡陌縱橫,壯麗的雲彩、蔚藍的天空,以及無邊風景,四季如春的屏東平原是我最美麗的故鄉。走在鄉間小路上,那屬於天地間最美好的一刻,將永烙記憶、珍藏心中。

 

臺灣第一座二階段厭氧養豬場沼氣工廠。

 


朱正永 Kuljelje.Paljuvaqan

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暨綠色產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生質氫烷氣、生質塑膠、流體化床工程、氫能與綠色科技、循環經濟。


相關文章